张云
【摘要】音乐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身心训练,学生学习音乐不仅仅是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情绪,把握音乐的节奏以及旋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肢体语言能够让教学更生动形象,也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提升。本文就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肢体语言;应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它分为有声与无声两种类型,肢体语言就是无声语言的一种。所谓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来实现情感或思想的表达,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与我们口头表达不同,肢体语言更为直观真诚,它能够真实地表达人内心所想,很好地弥补了语言表达的缺陷。肢体语言这一优势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显著,为教学活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分类
肢体语言的定义较为广泛,包含的肢体动作种类也众多。对音乐教学活动来说,应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所产生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肢体动作主要包括声势、指挥以及表演。
1.声势
声势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方式,借助拍手、跺脚等动作来表达。在音乐教学中,声势的应用非常频繁,且应用效果显著。通过声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音乐,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例如在歌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或脚打节拍,保持与演唱的一致性。手脚并用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尽快地让学生融入音乐场景中,获得不同的音乐体验感觉。此外,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走神,精力不集中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增加肢体语言能够让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保证音乐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2.指挥
指挥是肢体语言中的特殊类别。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通常都发挥着总指挥的作用,课堂就是正在演出的乐队,而学生就是乐队中的成员,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教师借助不同的手部动作向学生发出不同的指令,提醒学生感悟音乐,包括音乐的节拍、情绪、速度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更为直观,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尤其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不足,很难对音乐进行自主感知,无法领悟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配合指挥,就能够为学生的理解与感知提供帮助,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有效内化,促进课本知识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还能够稳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3.表演
表演这一肢体语言具有复杂的联动性,它将舞蹈、演奏、指挥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表演。例如将《春天来了》等歌曲以音乐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满足小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要想生动形象地还原音乐的内涵,就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能够挖掘出音乐背后的故事,并用自己的方法展现出来。此外,表演还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运用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提升个体在音乐学习上的积极性。
二、肢体语言的应用优势
1.实现学生被动聆听向主动感受转变
在肢体语言表现形式中,舞蹈与律动最为常见,通过肢体语言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表现生命,这种表现形式单纯而又实质,充满神奇的魔力。刚出生的小婴儿在开心时就会手舞足蹈,在听到美妙的音乐时随之律动,儿童在听到音乐时也会随之欢快舞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借助肢体语言能够更充分地表达他们对歌曲的感悟,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小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通过肢体律动能够展示形体之美,感受律动中所包含的力量和气色等,使学生能畅快地将自己的内在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将肢体语言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对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儿童的发展特征相吻合。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动作配合着音乐,而音乐的改变又调节着身体的动作,在动作中充满了旋律感,学生也获得了很深的音乐感知。例如在学习《天堂》时,教师就可以将舞蹈作为导入,借助舞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舞蹈中,学生充满了激情,优美的肢体动作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尝试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們都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感觉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此外,肢体语言的运用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舞蹈以及它们的特点,并能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重现它内涵。
2.实现音乐表达由抽象变为具体
音乐与舞蹈如同两个共生体,他们相生相伴,相辅相成,舞蹈的融入能够为音乐赋予特殊的自然力量,让人与自然之间紧密连接。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孩子大多对音乐更为敏感,这是因为不同的舞姿能够表达出音乐的高低强弱。如果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完全采用说教的方式,大多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而将肢体语言融入其中就能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学生就能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到音乐学习中去,将自己与音乐相融合。要想实现肢体语言与音乐欣赏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学生亲自去实践,通过聆听和品味,用自己的动作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或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主动探索肢体语言与音乐活动之间的共同特点,多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去感受音乐,进而达到攻克教学重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音乐《大象》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模仿大象走路,悠闲地在林中散步,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充满童真童趣,师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了音乐学习,感受了音乐包含的情感。
3.实现音乐形象的多样化呈现
肢体语言能够让人的肢体更为协调,进而产生连锁的整体的刺激,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容易爆发出来。作曲家通常都会详尽地谱写乐谱,但是却很难将音乐内在的微妙变化用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没有办法用文字方法来记录音乐要表现的情感。因此,音乐的学习以及如何表现音乐都需要个体具有创造性,用肢体语言来促进音乐的表达。当学生将肢体语言融入其中音乐学习中,那么肢体表达就会在节奏的影响下产生变化,既能够对大脑产生刺激,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脑的活跃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激烈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使学生产生创造行为。在学习《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放飞想象的翅膀,将自己想象成森林中的小动物,并根据自己的了解以及联想进行创造性编演,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小动物形象各异,动作也千姿百态,当学生们都将自己认为的动物形象表现出来后,就生动地还原了森林狂想曲的情感,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音乐的形象变得丰富多彩,不再是教师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样,而是学生自己去想象,去理解与创造。
4.實现学生音乐感知到音乐审美的发展
舞蹈是无声的节奏表达,通过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能够让音乐的节奏与肢体的韵律变得和谐统一,实现音乐课的审美教育。肢体语言能够集中表现人类的情感,表现形式也最具有激情,学生在音乐中融入的肢体动作能够将情感抒发、思维想象等关联在一起,唤醒个体对美的感知,对美的追求与理解,让美育作用得到体现,培养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舞蹈融入其中,带领学生观看舞蹈视频并跟着学习,将听觉美、视觉美合二为一,为学生营造更好的体验式的学习氛围。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就可以将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听着音乐观看舞蹈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肢体语言的魅力。在了解基本动作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边唱边跳,从内心来感受音乐的美好,深入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情,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展示了孩子们该有的朝气蓬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情,让学生在唱跳之间与自然形成心灵上的沟通,最后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肢体语言是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需求,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肢体语言实现了小学生行为特点与音乐教学的完美融合,让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优势得到发挥,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肢体语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其地位无可取代。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实践、感悟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美、发现美。通过肢体语言的融入,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还能够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水平,促进音乐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艳琼.让音乐教学在律动中焕发生机——浅谈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教学论坛(教学版),2011(02).
[2]高宇.浅议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音乐时空,2014(07).
[3]李娜.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肢体语言艺术[J].黑河教育,2014(11).
[4]郭欣艳.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