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彦岑
[摘 要] 大众文化融入思政课是不可抗拒的趋势。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是根据学生的文化习惯和教师的文化能力被创造出来的,并且,思政课课堂文化的生成型态是多种多样的,大众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最好的形式是大众文化的形式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结合。
[关 键 词] 思政课;课堂文化;文化习惯;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142-02
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文化”理解的切入点和思维角度有很多,目前对“文化”的较为统一的定义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立足于人类文化最早的形式来研究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是一个社会成员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的复合体。因此,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被人们感受到的并且能够影响课堂活动中每一个成员的文化意蕴,它包括了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即参与课堂活动的所有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科学知识、技术应用、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和运用等的复合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就是思想政治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和任何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活动的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一、学生的文化习惯和教师的文化能力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中性文化,首先体现在大众文化的反映对象上。日常的世俗生活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反映对象,它竭力迎合大众,充满了浓重的世俗味。它不追求深刻,不追求精神的超越性,不同于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而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规定性的文化类型,它的文化特点具体来说具有商品性、流行性、通俗性、娱乐性。法国社会学家罗歇·苏认为“消遣的文字的意义是散心。投入一项游戏活动,以找到暂时忘记烦恼的方法,也是消遣最接近休闲的定義。休闲和消遣意味着寻找欢乐、惬意。”
大众文化的产生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但大众文化中的“大众”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他们不是大众文化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在社会文化活动中起积极的能动作用,即他们接受的文化会反作用于社会。大众文化直接铸造了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和习惯,浸染在大众文化中长大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表现出期望课堂活动以大众文化的姿态出现,这是学生对课堂文化的近乎本能层面的文化要求和习惯。毫无疑问,学生会要求课堂教学以轻松、快乐、狂欢的姿态呈现,课堂不再是为探寻真理和理想而存在,而是为了追求娱乐消遣欢乐。
教师是课堂文化的创设者,课堂活动要求教师是一堂课的编剧和导演,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文化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文化能力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所有能力的总和,可以归结为教师智商和情商的综合体。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提出了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理论,他认为智力表现在多个方面: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目前,人们用智商水平来测量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且成为衡量个人智力水平的标准。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中期,与智商(IQ)相对的情商(EQ)理论的提出颇受人们关注。情商(EQ)全称情绪智力,被称为“情商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发表了《情绪智商》,书中提出“情绪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是指人识别和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且是否能够妥善处理自身情绪、与人交往和个人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全部,是教师在教学中智商和情商的总和,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能力、和蔼的教态、严谨的教学、工整的板书、规范的语言、大方的着装、端庄的举止,无不都体现为教师的情商和智商的综合,即统称为教师的文化能力。教师文化能力是课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思政课课堂文化生成形态
大众文化背景下课堂生成形态跟传统的课堂型态差异很大。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可以称之为阳春白雪,这种课堂高举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内容和形式上都从不隐晦,从不理会大众文化的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既符合社会期待,又符合教师期待,我们称之为A型。这种类型的课堂文化形成的条件是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心理、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等,是基本一致的且与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方向一致。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和通俗性使高雅文化被排拒在外,甚至有被大众文化淹没之势。当舞蹈家跳起了广场舞,哲学家讲起了脱口秀和小段子,思政课教师如小品演员般风趣幽默,课堂文化便抛弃“阳春白雪”,以“下里巴人”式姿态呈现,思政课课堂文化生成形态为B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符合教师期待,但是不符合社会期待,却又与社会期待不相抵触。
大众文化为了满足这种休闲心理而朝娱乐化方向发展,不断地求新、求奇的娱乐方式,把严肃深刻的东西肤浅化,把系统性的东西碎片化,教师被迫跟着这种潮流迎合学生,势必营造出C型课堂文化生成形态,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既在教师期待之外,又不符合社会期待,但是不反社会期待。这种课堂文化生成形态势必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倘若为迎合大众文化中毫无节操、颓废的一面,以消解崇高、轻视英雄为荣,因此而生成任何一种课堂文化形态,都是危险的,势必导致本该是育人的思政课成为培养反社会、反进步的阵地,即D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既在教师期待之外,又是反社会期待。
三、思政课课堂文化的层次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針、政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必须坚持方向性的原则,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道德教育主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因此,势必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各项内容具有中国特色。
而大众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大众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甚至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商业、电影、时装、电视、文学、广告、旅游、网络等形式迅速占领人们的视野。在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里,没有人可以离开大众文化而生活得自在。因此,必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文化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思政课课堂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知识文化、道德文化、传统文化、习惯文化、信仰文化、审美文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起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课堂文化性质和特征都是由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决定的。道德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起基础性的作用,中国特色的思政课课堂文化不可以缺少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习惯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起到惯性运作的作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一种好的文化习惯,既可以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守护心灵,养育好每一堂课的生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总体表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起到源流作用。信仰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起到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文化需要科学的信仰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审美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起到升华作用,受高雅审美文化熏陶的课堂文化必然是优质的课堂文化。总之,大众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最好形式是大众文化的形式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法]罗歇·苏.休闲[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8.
[3][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赵国新,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1.
[6][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36.
[7][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5.
[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M].上海:三联书店,1999:50.
[10]黄会林.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