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芬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它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内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是知识与价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话语与实践的统一体。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要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应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育才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出了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建设路径。大学英语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承担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功能,理当践行思政理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也是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亲和力和有效性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正如火如荼进行。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高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课程、内容、方式、载体、师资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推出了“大国方略”、“治国理政”、“中国智慧”、“大国工匠”、“大国安全”、“创新中国”等“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上述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双重目的。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建设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及其教育活动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的有机统一。它要求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相融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能力和道德品性,它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形式和重要保障。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体现在“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文性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该文件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互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学英语课程是当前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输出中国价值的重要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课程在提高国民英语语言文化素质、加速中国全球化进程、增强中国软实力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知识与价值的失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教轻育、重智轻德的倾向,育人与育才有效融通不够。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的纯粹知识化,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割裂了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削弱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中西文化内容失衡。这表现在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失踪”“失声”和“失语”,大学英语教学专注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大学英语的汉语文化主体意识不彰。三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不足。有教师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情,重智轻德,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育人,它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未能将显性的语言教学与隐性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与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相协同,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实践。
上述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实践现状,既彰显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内涵和育人功能,也指明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它表明大学英语可以,也应该转向课程思政,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它是将思政因子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掘和激活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从而使得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制度安排和实践模式。当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提出既有其客观依据,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它有利于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是构建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3]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机制构建和实践协同,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核心价值观,助力大学生顺利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全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复杂交织,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趋频繁,大学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高校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遵循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而提出的新理念和制度安排,是新时代高校非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作为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人文习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联系紧密的大学英语课程,“要真正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回归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专业+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各专业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显然,这是大学英语课程践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根本任务的国家战略要求,也是全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规定。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
大学英语课程究其本质而言,内蕴着知识和价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话语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是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道,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化,也非大学英语与思政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和激活大学英语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促进思政之“盐”有机融入大学英语之“汤”的过程。
(一)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其实无论古希腊的“知识即美德”、中世纪的“因理性而信仰”,还是近代的“因科学而修养”[5],均说明知识与品德、知识与智慧、知识与教育的内在统一关系,即人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促进德性与智慧的生成。阿普尔在《意识形态与课程》中指出,“课程问题不仅是教育和技术问题,也不是一项中立的事业,它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问题”,它不仅是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更应是一个“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6]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在中国大学开设一门公共课程,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和立场,其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英语课程是知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知识传授需要价值引领,而课程育人需要知识承载价值。大学英语课程不单单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理智能力与人文情怀,更应首先满足学生“学以进德”、“学以成人”的需要与期待,促进学生的自我文化身份和国家主体意识建构。进言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具有服务于个体精神成长、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知识进阶功能,也表达出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等社会价值的引导。由是观之,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突出课程知识的主体性问题,内涵课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在课程资源上,关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心理等诸多领域,关涉生态自然、能源与食品危机、性别平等、战争和平、异国文化、领袖行为、爱情友谊、幸福快乐、临终关怀、海外留学、科技发明、企业家精神等主题,并挖掘整合课程的丰富知识资源和教化功能以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着力点;在课程实施上,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促进大学英语课程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
大学英语课程既承担显性的知识教育,也蕴涵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新形态”[7],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辩证统一。它是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课程的语言功能、话语价值、人文关怀、文化使命和中国立场等思政元素,将学科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价值相融合,以提升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运用理论讲授、翻译辩论、拼读竞赛等显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与文化熏陶,以促进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效转化的润物无声过程。它是显性的英语知识能力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教育过程的“大水漫灌”与“滴水浇筑”的结合,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大學英语作为不同学科专业学习、建设与发展的专门用途英语,其本身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依靠结论性灌输、规范性训导和价值性体验来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的一体化互动生成。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贯通,不断挖掘大学英语课程及其教学方式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将政治认同、社会福祉和公共关怀融入教材、课程和教学,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亲近人民,走向实践,促进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服务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促进爱国意识、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审美情操、个体成长等自然地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目标。
(三)话语与实践的融合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8]语言承载着人类的信息、意义、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理解的重要工具。作为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形式,话语作为纽带将不同的人连接起来,传递着社会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英语与其他语言一样,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符号,它是英美文化、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符号权力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话语与实践的统一体,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场域的话语实践。本质上看,它是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导,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话语技能训练,以激活语言所内蕴的社会立场、价值原则、情感态度、政治文化等精神因子的社会实践。它是语言知识与话语实践,符号体系与人际交往实践的关系体,具有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属性,实现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双重目标。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英语教学聚焦中外话语交流,主动输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地域文化和中国方案等,培养学生的中外文化文明交流互鉴能力。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加强中国话语体系创新,深入宣传译介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五大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国话语,并将其转化学科话语、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由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以学生和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道理,讲成‘小道理,把一个个小道理说的‘有道理”。[9]三是它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通过党员宣传、“两会”翻译、外文短剧大赛等语言实践,构建和强化大学英语话语实践的学生主体身份,促进学生将知识、话语、价值和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协同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首先,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课程思政绝非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它需要高校党委、教学管理者和师生等多主体协同,将思政教育贯穿各门课程教学始终,与课程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大学各科教师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长各异,但有共同的教育对象和价值追求,在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这便于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目标的一致和实践的统一,便于大学英语教师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协同育人观念。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自觉,树立协同育人观念,纠正和克服“不懂思政”、“不会思政”和“不愿开展思政”的认识误区和实践难题。
其次,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和育人能力。一方面,通过岗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核心价值、建设原则和实施路径的理解把握,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教学团队,建立常态化的大学英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研讨平台和资源共享库,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人才储备、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和智库平台建设,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的优势互补。
再次,提升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必备专业基础。”[11]鉴于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近乎“失语”境地,学校应将中国文化素养作为评价大学英语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习得良好的语言文化修养,掌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只有具有强烈的汉语文化主体意识,怀有本国语言、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才会积极思考汉语文化对塑造人性、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一项涉及多要素、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整合校内外、课程内外各部门、各主体责任,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大学英语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课程协同,高校党委、教学管理者和师生之间的主体协同,以及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的要素协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课程预警机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方法不科学、认识不到位和操作简单化等问题,提升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效果的根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教学考核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既要避免“唯分数”、“抬头率”、“过级率”的唯量化考核偏向,也要力戒大学英语课程知识化,割裂课程与意识形态、知识与价值内在关联的误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要由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转向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文素养、核心价值观、公共参与能力等多元维度,综合运用社会评价与个人评价、主观效度评价与客观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把相关评价结果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职称评审,切实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实践应用,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首先,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内容建设。一是加强课程建设。高校除开设大学英语必修课外,还可增设中国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等大学英语选修课或“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课程教材要充实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国智慧、中国外交、“一带一路”等,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和自觉,使学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开拓国际视野,坚定中国立场。三是加强内容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2]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既包括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英美文化,也包括以“中国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从多维视角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整合世界优质文化资源,开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英语语言宣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創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将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各阶段,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示范课(如微课、慕课)、示范中心建设。例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朗诵、小品、辩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通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线上“课堂思政”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精选议题,通过微信群、QQ群等自媒体推送给学生,并在线上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将形式多样的文化样式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混合的教育模式。通过外语课程+模块化思政内容,拓宽思政教育,借助可可英语、慕课网、网易公开课等优质网络资源的模块化思政教育特色,精选中国经济、政治、科技发展、世界名校课程、文化艺术修养等模块语料,将模块化思政教育内容对接到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工作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再次,积极推进课程育人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全过程,构建立体化育人实践模式,将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嵌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活动、思政教育和语言学习同频共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协同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主题实践教学,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的协同,鼓励学生开展多语言原创写作;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英语学习规律,深入分析校情、教情和學情,不断探索总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形成一套可复制能应用、系统完备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蔡基刚.对公共英语(大学英语)再认识:论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J].外语电化教学,2018(12):3.
伍醒,顾建明.“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6-57.
迈克尔.W.阿普尔,等.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叶方兴.社会之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59.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赵杰,刘歌红,杨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促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62.
习近平.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