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學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本文结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际,从课前准备、教学活动实施、阅读方法实施以及作业布置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以求打造更高效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王小霞,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读懂阅读材料,还要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合处理,从而训练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然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探索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以致用,有更高的获得感。让教师能够打造高效的课堂,有更高的成就感便显得必要而迫切。
一、教师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教师课前准备的有效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堂课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同时,教师应大量阅读并熟悉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进而有效整合资源,以期做到能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进行有效处理。
教学板书技能的应用,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备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做好教学板书设计。“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在课堂上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李冲锋,2007:171)
二、教学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能有效地实施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完成一堂高质量的阅读课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超的教学引入艺术,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阅读课的导入很关键,教师可以在导入时通过介绍与本堂课阅读文章有关的背景知识或文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1 Unit 1《Friendship》的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二战时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及犹太人生活的悲惨状况,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体会到主人公安妮当时的心情。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表演或鼓励学生表演来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2 Unit 5 《Music》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学生熟知的民族歌曲、摇滚歌曲及说唱歌曲,并且和学生一起模仿演唱这些歌曲,来引发学生们对音乐探索的兴趣,继而引起学生对本堂阅读课的浓厚兴趣。
其次,针对一篇阅读课文,要给学生布置切合实际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环节应该去干什么,明确阅读的阶段性目标。例如,自新课改推行以来,很多地区尝试整合性更高、可操作性更强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阶段性目标,包括预习、探究和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加灵活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集体朗诵、复述课文等,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阅读方法实施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的方法分为略读法(Skimming)、寻读法(Scanning)、精读法(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法(Extensive reading)。对于不同的文章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应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地用一种特定思维去生搬硬套。例如,人物传记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先通过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着重通过精读去了解文章中的细节,继而达到阅读的目的;对于广告类体裁的文章,应引导学生主要运用寻读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一些生僻的、不影响理解文章大意的单词,只获取有用信息。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大胆借鉴、尝试新的教学法,例如,尝试进行英语群文阅读,把类似或相近的文章题材进行归纳处理,然后借鉴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法对文本进行处理,从而让学生掌握同一类文章的阅读和处理方法,以达到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
四、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课后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对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性作用,因此作业布置应与课堂上的阅读材料体裁或内容有关,并且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复述课文、背诵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评论,搜集更多相关的文章来阅读或仿写文章,以此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具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要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指路人”和“组织者”。教师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用新型的理念武装自己,规划课堂教学,用热情和智慧积极探索课堂改革,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这样才能应对新形势,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