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长林 王梦丹 朱玉龙
摘 要 供给侧改革是当下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就业市场决定了与以往不同的岗位和能力需求。[1]市场倒逼下高校必须在就业创业工作中作出相应调整,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缓解供需矛盾。本文从形式、实施和侧重的角度尝试提出学校在就业创业供给侧端,应该以创新为核心,针对性引导学生就业与创业,围绕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提升和技术型创业项目开展工作。
关键词 就业创业 供给侧调整
Abstract Supply side refor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gradually changing employment marke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etermines the demand for different posts and abilities. The market for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in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ork,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implementation and empha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that the school should take innovation as the core, guid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carry out work arou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practice ability and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Keyword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upply side adjustment
1 创新环境下的就业工作与创业工作的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2]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业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开辟了就业的新形式,是社会发展的新动力。[3]
就业工作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建设者,而创业输送了社会所需的创造者,建设者在不断工作中总结经验,熟能生巧,才能有创新思维与方法,才能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也才有了我们所说的创业。总的来说,就业能力的提升促使创新思维的产生,从而促进了创业的蓬勃发展。[4]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不管是就业与创业,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旧问题,能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方法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对于新问题,能用旧方法开辟思路,用新方法建立体系。因此,就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业的核心。
2 就业供给侧调整
学校在就业供给端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在招聘单位、就业手续、就业市场行情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详尽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大中型双选会中能邀请到知名企业来校对口招聘,在就业培训中能派送数量可观的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供给侧端应当使用“因材施教”的工作思维,开展侧重不同的就业创业服务,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学生与社会的供需平衡。
2.1 就业工作定位
完备的就业供给侧端,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保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能力合格率。
就业能力,可以简单解释为思考和执行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工作者,能在觀看别人工作时思考,在与别人交流与合作中思考,并逐渐形成适用于自己的工作方案,再以强大的执行力将其实现。
在现在的毕业生群体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不思考不执行(少数);只思考不执行(有一定数量);不思考/欠思考只执行(数量较多,以贫困生为主);会思考会执行(有一定数量)。前两种有着“不执行”的共性问题,学生受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基本成型,很难改变,学校只能尽量多做引导和思想工作。第三种在贫困生中较为常见,学生因为家庭局限性,不了解外界,因为自身条件不足心里自卑,但是尊敬师长,对师长言听计从,执行力强大,吃苦耐劳。这一类可塑性很强,是就业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类型。
2.2 就业供给侧措施
从此类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跟踪机制。将宣讲会参与,公司实习纳入培养方案,作为此类学生的毕业要求。
安排学生聆听重点单位的宣讲会,为其提供与单位人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其对就业市场行情,行业行规有一定认识,方便毕业之后择业。
同时,学校应当利用丰富的校友企业资源,建立实习基地,为此类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派送相应数量的学生去指定合作单位展开为期数月的实习,参与单位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实习结束后对其表现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获得相应学分,期间的实习工资归学生所有。此过程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同时在单位工作期间,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思考与执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表现突出者还能拿到单位offer,签署双方协议,提前解决了就业问题。学生的工作,也为单位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后期的签约也直接缓解了单位的人才引进压力,实现了学校、学生、单位的三赢局面。[5]
3 创业供给侧调整
学校在创业端开展了很多实质性工作,定期举办创业专家专题报告,进行案例分析,讲授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指导服务。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點问题。多种渠道宣传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普及工商登记、担保贷款和贴息、税收优惠、创业及培训补贴、保留学籍等政策;不定期举办创业导师沙龙,邀请投资机构与创业者对接洽谈,有针对性地为创业团队答疑解难。
3.1 创业工作定位
在“创新驱动”大环境下,全国高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工作,形成了浓烈的创业氛围。学校的创业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各种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结合不同的学校校情,如何做创业,拿多少精力做创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创业供给侧应当紧紧围绕学校的属性和办学方向。双一流建设中的研究型大学,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商学院,其宗旨不在于鼓励学生去开公司,做交易,赚大钱,而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再者,创新型产品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创新型产品,需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李克强总理在谈创新创业时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与万众,足以体现党中央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所以,学校的创业工作,应当始终围绕创新意识的培养,解决学术问题能力的提升方面展开。学校的创业项目,应当由科研老师牵头,走技术型创业,而非交易性创业。
3.2 创业供给侧措施
在各届国家级创业大赛获奖名单中,博士研究生比重很大,优势突出,本科生数量极少,且都提前有相关创业经验。研究生创业团队大多有自己的成型产品,有的甚至已经初步开拓了市场,本科生大多走交易型创业路线,通过销售维持运营。因此,结合学校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学下创业供给端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
学校应重点开展技术型创业项目,小范围开展交易式创业,对于此类创业需求强烈的学生,学校应全力支持。
因此学校相应部门应大力挖掘各学院的创业潜力,组织以科研教师领衔,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力的技术型创业团队。定期组织创业答辩,邀请专家对各团队的创业项目进行审核评估,评估合格者按照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支持力度,对通过评审的团队,为其配备专门的运营创业导师,指导其创业项目运营的开展。对于不合格项目,学校应当与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分析失败原因。对于意愿强烈,能力突出的团队,应提出相关修正建议,鼓励再次参赛;对于其他不予通过的团队,如走交易式创业的学生,学校原则上不给予创业支持,应引导其先就业,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再创业。[6]
4 总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双一流建设高校应紧紧围绕自己的办学方向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因材施教”,夯实就业工作基础,精准帮扶,着力做好困难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提升,为其之后的创业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重点开展技术型创业项目,小范围开展交易式创业项目,本着培育创新意识的原则,支持有基础、有经验、有志向、有组织、有纪律的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建有,郑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2):34-38.
[2] 朱玉龙,宋清椿,宋正河.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36-39.
[3] 徐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策略[J].科技风,2019(23):66-67.
[4] 蒋建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7):122-123.
[5] 郭昆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文信息,2018(12):139,103.
[6] 邵婷,薛丽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推进提升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2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