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汉英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汉英翻译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而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大学汉英翻译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如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英翻译教学比重不足、汉英翻译师资严重不足、汉英翻译教学手段和方式陈旧、汉英翻译教学中不重视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等。因此在汉英翻译教学中,应增加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英翻译的比重,提高专业汉英翻译师资比例,创新汉英翻译教学手段,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汉英翻译人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汉英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张兵兵(1984.12-),女,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汉英文化翻译。
汉英翻译活动日趋频繁,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和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各领域对汉英翻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大学汉英翻译教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翻译人才的重任,其开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英翻译比重不足
受大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侧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大学汉英翻译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译”的比例在2013年6月前仅为5%,到2013年12月才提升至15%,汉英翻译的占比就更少。长期以来,高校对翻译教学尤其是汉英翻译教学重视不够,一般没有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汉英翻译课程。因此,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很难进行“汉英翻译”这一更高层次的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
二、大学汉英翻译师资严重不足
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由于职业要求和专业出身,往往更注重教学法、英美文学或语言学的研究,很少涉足翻译理论研究或参与翻译实践。以本人所在学院为例,目前拥有英语教师近80人,而毕业于翻译专业的教师仅有2人。从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老师,虽然具有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多数翻译实践经验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一定的汉英翻译实践经验,课堂汉英翻译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收效甚微。
三、大学汉英翻译教学手段和方式陈旧
大学汉英翻译教学以“讲解—练习—讲解”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为主,形式单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很少,常将英语教师提供的译文视为参考答案,很难独立去思考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凸显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四、大学汉英翻译教学中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文化与翻译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汉英翻译不仅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汉英翻译教学中,只有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培养合格的汉英翻译人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以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的讲授为主,鲜有结合中外文化讲授汉英翻译的课程。
通过对大学汉英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的分析,可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汉英翻译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汉英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高汉英翻译在教学、考试中的比重,让高校英语教师、大学生深刻意识到汉英翻译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应通过引进更多优秀的翻译专业教师、鼓励在职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翻译实践、学习或进修等方式,提高专业翻译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师中的比例。此外,大学汉英翻译教師需不断创新汉英翻译教学方法。最后,高校及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文化对翻译的重要作用,充分意识到若欠缺对中西文化的理解,翻译时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误解甚至扭曲。因此,应不断增加和丰富汉英翻译教学中的中外文化内容,将翻译技巧、理论的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应激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赴国(境)外进行留学、访学、进修或实习,积极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汉英翻译人才,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孟奇.文化全球背景下的汉英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34-36.
[2]符蓉,胡东平.“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2):42-44.
[3]张鲁艳.“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18-19.
[4]张艳.基于POA的“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混合式教学探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9(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