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20-05-08 03:36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王淑兰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4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疗程

张加英 徐炳国 戴丽娟 王 会 王淑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6)

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年发病率为15/10万~40/10万[1],主要表现为患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示齿口角歪向对侧,伴或不伴有听觉过敏、味觉减退、露睛流泪、耳后疼痛等。本病通常急性起病,1周内病情发展达到高峰,多数患者经治疗能临床痊愈,但也有10%~20%的患者会遗留有后遗症或并发症[2]。该病会损伤患者容貌[3],给患者造成心理障碍,有些患者因此而自卑抑郁,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对帮助患者恢复信心,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针灸治疗该病有良好的疗效,但方法较多,寻找简便有效并且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牵正穴温针灸对该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考吴江主编的《针灸学》[4]中对面瘫的相关规定。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发病年龄18~65岁;病程在7 d内且为单侧发病;所有病例经CT、MRI等检查;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和外伤等因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者;双侧面瘫、妊娠或产褥期女性者;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或不能坚持本方案,影响疗效评价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3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笔者所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2.68±10.75)岁;病程0.5~5 d,平均(2.35±1.02)d。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20~63岁,平均(43.16±11.32)岁;病程0.5~5 d,平均(2.03±0.98)d。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口服药物基础治疗: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制造,国药准字H20143107,规格0.5 mg/片]0.5 mg,每日3次,连用30 d;维生素B1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514,规格10 mg/片)10 mg,每日3次,连用30 d;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5 mg/片)5 mg,每日3次,连用7 d。对照组予针刺治疗。取患侧头维、阳白、攒竹、瞳子髎、鱼腰、四白、颧髎、地仓、口禾髎、下关、承浆、翳风、牵正、双合谷。发病1周内面部穴位给予轻浅刺激,进针约2~5 mm,得气后平补平泻;1周后刺激量逐渐增强,进针约5~10 mm,并接6805-D电针仪,连续波,频率2 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牵正穴进行温针灸。牵正穴直刺进针得气,使局部有放射感,取1.5 cm长艾炷,将其一端正中穿刺固定于牵正穴的针灸针的针柄上,点燃艾炷近皮肤一侧,待其燃烧完毕。艾灸过程注意防烫,治疗结束将艾灰取下,拔下针灸针,注意按压,防止出血。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个疗程后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分和疗效统计,提前痊愈者停止治疗,计入统计。

1.4 疗效标准 依据House-Brackmann(H-B)量表[5]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6]的分级评分标准。痊愈:H-B量表评分Ⅰ级;面神经功能评分为100分。显效:H-B量表评分Ⅱ级;面神功能评分≥75分,<100分。有效:H-B量表评分Ⅲ~Ⅳ级;面神经功能评分≥25分,<75分。无效:HB量表评分Ⅴ~Ⅵ级;面神经功能评分<25分。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用χ2检验;单向有序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前H-B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1、2疗程后,两组H-B分级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别不大(P>0.05)。经过1、2个疗程治疗,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同期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2疗程后95.53±14.32*△84.26±17.38*n 33 33治疗前8.92±4.24 7.98±3.69治疗1疗程后60.25±22.41*△39.67±19.37*

3 讨 论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周围性面瘫可归属于中医学“口僻”“口眼喎斜”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多因劳作过度,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成。主要治疗原则[7]为扶正祛邪、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8],由茎乳孔内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致面神经受压而失去应有功能,进而出现面肌的麻痹瘫痪、功能障碍。治疗上多以激素类药物及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类药物为主,也有配合高压氧、理疗等治疗,但这些治疗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9-10]。有研究[11-12]证明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

面瘫现已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列为中医优势病种[11],并开展临床专项研究。目前,针灸作为治疗该病的一种独特有效疗法,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临床治疗中在取穴和治疗方法上也有很大差别[13-15]。寻找有效且患者痛苦小、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牵正穴进行温针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针灸资生经》中[16]说“灸风中脉,口眼喎斜……谓左边脉中风而缓……频灸取尽风气”,意即口眼喎斜是风邪侵袭的结果,因面颊部经筋受风,会突然发生面口歪斜,宜以艾灸治疗以祛风通络。牵正穴[17]位于耳垂前5分处,与耳垂下缘平齐,为经外奇穴,是治疗面瘫的经验要穴。其位于咬肌上,局部解剖布有面神经的颊支通过,针刺得气后针感可向局部放射,具有祛风通络之功,可促使局部气血通畅、经络得以滋养。而艾灸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在牵正穴施以艾灸可使艾灸的温热感通过针感扩散至患侧整个面部,从而发挥穴位、针刺和艾灸的协同作用,使瘀滞的气血得以运行,经络得以疏通,从而使损伤的面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于牵正穴进行温针灸后可明显改善患者面瘫症状,且提高了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组。温针灸后患者局部温热感增强,避免了针刺的放射性针感引起的不适,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疗程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治前列腺增生
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的临床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