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关键是审题

2020-05-07 00:49王丽芝
读与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等量螺母螺钉

王丽芝

(河北省隆化县章吉营中学 河北 隆化 068100)

数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审题”这一环节,审什么?怎么审?如何在审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将从教学中得到的收获总结为以下几点:

1.审现实

每一个“应用题”都有其依托的生活实际,需要学生以其现有的生活经验作背景,以韩国作家南美英的观点:学生头脑中存储的先验图式量决定了其理解能力,而先验图式,就是指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教学中遇见实际问题中的螺钉、螺母问题,对教师而言是已知事物,读到这两个词语,头脑中自然能形成螺钉、螺母的直观形象。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见过螺钉、螺母,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对这两种事物的认知,更不知其如何“配套”。学生不了解题目的生活背景,也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面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审清题目中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采用PPT出示了一组螺钉和螺母,打破学生认知中的障碍,明白“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的现实意义。

问题情境中的现实意义,常常成为学生解题的一大障碍。应用题重在将数学信息抽象出来,建立数学解题模型,但如果对现实意义不理解,学生则无法形成对数学条件的认知。因此审题时先帮助学生审清现实意义,是顺利解题的第一步。

2.审数量

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直侧重于等量关系的寻找,却忽略了,等量关系是建立在明确题中各个数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审题时找准各个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理清数量,可以做如下问题设计:请你认真读出,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条件有:“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生产螺钉1200个”,“每人每天生产螺母2000个”等;所求问题是:安排多少人生产螺钉?安排多少人生产螺母?

当然,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只是审数量的第一步,也就是找到了题中显性的数量。接下来还要根据题意,整理这些数量,初中阶段利用“表格法”整理数量,是简捷、有效的方法。

如本题就可以从“螺钉、螺母”两个角度、“生产人数、单人产量、总产量”三个方面来整理数量。这些是题中没有明确写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整理、抽象、归纳得到的。

产品类型生产人数单人产量总产量螺钉螺母

因此,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表格法分析题中的数量,列表的过程就是将数学问题从现实问题中剥离的过程,是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过程。

在列表的基础上设未知数,完成填表,即完成了对数量的分析。

3.审关系

用方程或函数解实际问题,关键就是找到数量间的关系。因此,学会帮助学生审“关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建立等量关系的方法有多种,有时需要从题中的语句中寻找,如本题中的“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有的需要根据生活经验找到不变量,如“某船从A港出发,顺流而下到达B港,又从B港原路返回”,我们便默认顺、逆流的航程不变;……

配套问题中的“配套关系”即“等量关系”,是多数教师的认识,但真正将配套关系转化为“等量关系式”却是真正的难点。以此题为例,很多学生会列出“螺钉数=螺母数×2”的等量关系式,为解决此问题,我用下面的方法,从具体的数量再到抽象的等量关系:

3.1 填写表格。

螺钉数123……螺母数……

思考:只要保证生产的螺母数和螺钉数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就配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用等式表达这一数量关系?

此外,此题学生还提出了如:“螺钉数=螺母数÷2”,“螺钉数+螺母数=螺钉数×3”,“用螺钉数表示的套数=用螺母数表示的套数”等多种建立等量关系的方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对“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这一条件不同形式的解读。

审关系时,抓住题中表示相等关系的语句十分重要。但在此处也需要注意:有时在表示未知量时已经用到了某些“数量关系”,则这样的“数量关系”便不可再用到列方程中,如本题中的“生产螺钉的工人+生产螺母的工人=22”这一关系。

综上所述,用方程(不等式)或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直观认识;要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为重点,借助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将数学条件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来;要以建立等量关系为突破点,将生活中的关系转变为数学中的关系(或相等,以方程函数求解;或不等,以不等式求解)。在扩展知识背景、传递分析方法、变换认知角度等方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等量螺母螺钉
一道等量约束关系下的不等式证明探究之旅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带垫片的车轮螺母防松原理探究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永不松动”的螺母
杯沿“叠罗汉”
哈哈果熟了
找准等量关系巧列方程解决问题
多角度寻找等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