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2020-05-06 09:20郭小雪
家长·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策小学数学

郭小雪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关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实践知识、创造应用,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中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策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学科的价值,将“具有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转换教学重点,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呢?

一、从“意识”入手。培养问题意识

解题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牢固地掌握,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更应该站在题目的角度上、出题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考查的究竟是哪个知识点。只有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够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培养。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師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深入数学知识、走入数学世界的机会,只有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激发出来,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才能够获得有效发展。传统的数学教法已经不再适应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在满足问题意识培养、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要求下,教师应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新式教法辅助数学课程教学。

二、从“审题”入手,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即读懂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它是学生进行题目解答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第一步。只有精心审题、提取有效信息,学生才能够在已获信息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

审题的关键在于阅读,一些数学题目蕴含的隐藏信息不是读一遍就能得到的,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在审题、读题的过程中适当地借助图形理解题目,从而掌握隐藏信息。

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画一画”“敲一敲”,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且推敲题目中数字、关键词语的准确含义,透彻理解题目,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如解决百分数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喜欢足球的有40人,四年级比五年级的多25%,那么四年级喜欢足球的同学有多少?很多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找不到五年级与四年级同学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导致迟迟找不到切入点。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学生能够对重点的数量关系,即“四年级比五年级多25%”这句话进行分析,在反复读题中,学生很快能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即“四年级是五年级的125%”,进而列式求解:40x(1+25%)=50,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解答。

三、从“计算”入手,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离不开计算,它贯穿于小学数学问题的全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计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做好准备。

计算的形式众多,包括笔算、口算、估算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计算的重点在于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上。教师要想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培养,就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练习与指导。首先,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口算,数学教师要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拿出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活动,习惯成自然,练习多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自然会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注重笔算和简算,在确保解题清晰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如数学问题:两辆卡车同一时间从N、M城出发,相对开出,从N城出发的卡车车速为38千米/小时,从M城出发的卡车车速则为42千米/小时,4.5小时后两辆卡车相遇,那么N、M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在解答该数学问题时,很多学生会将数学计算式列为42x4.5+38x4.5,并且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这样做不仅计算困难而且容易出错。但若采用简算思维,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式则可列为(42+38)×4.5,计算简单,且数学题目解答正确。

四、从“方法”入手,掌握解题方法

解决数学题目,需要采取简便且有效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数学题目有着不同的解答方式。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就必须传递合适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会解题”,才能“解对题”。

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中间量寻找法、转换法。常见的数学解题思维包括正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画图法以及方程法等。针对不同题目,学生应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数学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数学解题练习中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熟练地解题。如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倘若运用算法进行问题解决,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算法公式。但若利用方程进行求解,学生很陕能够找到鸡、兔之间的联系,从而解答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一群鸡和一群兔子被关在一个笼子内,一共有35个头,94只脚,那么一共有多少只鸡,又有多少只兔子?学生将兔子设为“x”只,那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鸡就有(53-x)只,方程式应该列为:4x+2x(35-x)=94,进而求得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五、从“鼓励”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自信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答案不自信,经常会出现问题解答完成后进行修改的情况。这是因为不少小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缺乏自信,害怕犯错误。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就要融入“鼓励教学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解题过程,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肯定学生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的思考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被认可与被关注中逐渐提高解题积极性,从而在自信解题中实现解题能力的有效培养。

六、结语

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完善的数学能力,在精审题、细计算、巧方法、高意识下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策小学数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