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国冠 梁文全 姜琳
【摘要】文章阐述了新工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新工科建设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及措施,对如何建设新工科“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双师型;对策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9CG064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T180535);龙岩学院第四批(2016)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7JY11)。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工科必须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由于具备新工科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应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显得特别迫切。如何加强校校和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创新应用型师资培养模式;如何进行产教融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师资培养目标,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新工科“双师型”教师
新工科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从知识型转向应用型,从以理论知识为主转向以获取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传统土木工程与建筑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结合,确立新的工科培养体系,才能适应社会产业升级需要。
“双师型”教师要求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执业资格证;既能进行专业教学,又能进行专业实践指导。除了具备人工智能、信息化、大数据等新工科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对工程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1-3]。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遇到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匮乏
受教师评价机制的影响,在本科院校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使是新建本科高校对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也重视不足,大多数工科教师都是从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许多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却由完全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另外,新工科要求专业教师能将传统的工程理论知识与新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理论相融合,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学习、吸收再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6]。
2.缺乏新工科“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不明确,目前,一般把具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或者具有双职称(教师职称和工程师职称)的人员称为“双师型”教师,未系统形成一整套统一的、各专业适用、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认定标准。新工科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新工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完善,客观上淡化了“双师型”教师在新工科类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7-8]。
3.产学研机制落实不到位
对于新工科,有的高校缺少产学研的一整套机制,或者虽制定了有相关机制,但未落实到位。企业具有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高校则具备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丰厚资源,互补性很强,但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科研项目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度不够,产学研结合欠缺,对实践教学的提升不足[9-10]。
4.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弱
“双师型”教师在工程类学科教学中的突出作用已被广泛认可,但高校高学历的要求让许多年轻教师花大量精力投身考研考博中,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也要求繁重的科研论文及课题申报,使得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参与企业实践。对于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学校无强制要求,也无激励措施,教师缺乏动力[11-12]。虽然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其问题所在,但唯论文、唯课题、唯学历、唯职称的现象还很突出,对于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基本没有激励政策,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5.与新工科知识脱节
建筑信息化、装配式建造、智能建筑、无损检测等新领域、新技术,要求传统的土木工科知识与计算机、信息化、人工智能等知识体系交叉融合,但课程内容更新往往滞后于行业技术的更新,许多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新工科要求脱节。
四、改革对策
1.完善产学研培训制度
高校采取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教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分期分批选送相关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接受工程实践训练,依据新工科专业方向和实训项目内容,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一对一传帮带,每期一线顶岗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
2.优化人才引进结构
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升级培训,获得工程实践锻炼;二是引进部分具备新工科背景的工程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高层次人才,作为实践课程的专业指导教师;三是外聘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专业教师的补充,邀请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訂及课程体系建设,采取校内外双师同堂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在人才引进时,应充分考虑学缘结构及工作经历结构的多样性,每年留部分指标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及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应用型教师。
3.完善人才评价及职称聘任机制
制定统一的新工科“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职称评聘等方面,对于德才兼备、敢于创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给予适当倾斜,营造激励新工科“双师型”教师成长氛围,培育教师自觉提高新知识、新理论、新素养和实践水平的土壤。
4.鼓励开展横向科研及生产服务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横向课题的申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新工科相关的企业重点项目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共同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教师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和各类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开展工程咨询与设计服务,承担地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教学、科研与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及应用紧密结合,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共赢,让产学研真正落地生根。
5.做好保障措施
学校应成立固定的新工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小组,指导制订“双师”队伍建设方案及认定标准,并负责实施、认定等工作。确保每年有固定的经费投入,作为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参与生产实践、获取执业资格证书及操作技能证书等实践技能提升的培育基金。鼓励高校专业教师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创新成果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对接,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
6.优化更新教师知識结构
制订师资专项培训计划及考核机制,优化师资培训内容,把握新工科特点,培训内容更新紧跟行业需求,突出工程理论知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知识交叉融合,全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
五、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完善产学研及培训制度,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人才引进结构,完善人才评价及职称聘任机制,鼓励开展横向科研及生产服务,做好制度及经费保障措施,优化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等途径,将极大地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这对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具有重大作用;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2):26-35.
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03):83-84.
尹毅,李思琦.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与变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4):1-6.
赵小刚,高蕾,王彦坤,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4):7-15.
范圣刚,刘美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4):16-20.
孙建波,张纪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精准建设路径研究——以J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06):99-103.
谢冰,孙成城,马云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6):170-171.
韩张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201.
张云峰,赵德望,徐颖,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4):161-162.
蔡芬.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罗静.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1):83-84.
修瑞仙,孙志敏.“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1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