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家全
【摘要】范例式教学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原理”范例式教学适应课程特点,契合教学对象实际,符合“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范例式教学由课前准备、课堂操作和课后反馈三个前后相继、相互衔接的环节构成,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例式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例式教学;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例式教学研究”(JY2018003)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事关党和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对“原理”教学而言,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具有关键性意义。范例式教学既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自己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是提高“原理”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范例式教学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范例”的解释是:“可以当作典范的事例。”[1]而“典范”是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和事[2],“事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为例子的事情[3]。因此,“范例”就是指那些以事件、史实、典故、案例甚至行为、观点等为表现形式的可以学习、效仿、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是指从古今中外的事例中精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范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范例进行分析研究,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然后归纳总结出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范例式教学实质上是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范例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教学重点上,范例式教学在强调知识的传授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运用,即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着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他教学法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没有或很少传授给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尔·富兰说:“教育必须造就出具有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各种人。”[4]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邓小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范例式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组织教学上,范例式教学就是从范例中总结归纳出知识,然后以这些知識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事例,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事例到事例,中介是知识,学知识是为了运用。而其他教学法是从知识到知识,中介是事例,事例是为了说明、解释知识。
第三,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范例式教学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绝大多数的其他教学法则突出“教师”,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学生当作“接受器”向其灌输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决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接受器”,拼命往里装,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范例式教学要求整个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手段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第四,在互动性上,范例式教学是多向的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生生之间的交流,以生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他教学法则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交流为主,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辅,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仅仅依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二、“原理”范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按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范例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教师的“满堂灌”,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参与的机会,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比较适合“原理”教学的有效方法。
首先,“原理”范例式教学符合“原理”课程特点。“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原理”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讲好“原理”课,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必然难以理解、消化和掌握。生动形象的范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马克思主义知识,掌握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高度抽象的原理本身显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应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范例式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对那些生动形象的范例更是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其次,“原理”范例式教学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尽管“原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及格就行了,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发生了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原理”玄奥抽象,晦涩难懂,远离现实生活,今后用不上。此外,受社会上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的影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原理”只是评奖学金和考研时有用。这些思想上的“疙瘩”导致学生不重视“原理”课。实践证明,通过范例式教学,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用处,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次,“原理”范例式教学符合“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5]这个原则对“原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变一般化教学为重点教学。目前,有些“原理”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处理一般和重点的关系。一方面,由于课时少,教师对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另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讲课面面俱到,讲得不深不透。因此,“原理”教学必须突出重点,集中有限的时间把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讲深讲透。二是变接受结论的过程为激发智慧的过程。“原理”教学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说理。“原理”教学的关键在于展示结论得出生动形象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现成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以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是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注重传授方法。单纯地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享受”一时,而如果传授的是方法,则能让学生享用一生。“原理”教学要实现由传授知识向传授方法的转变。
三、“原理”范例式教学的运用
“原理”范例式教学主要由课前准备、课堂操作和课后反馈这三个前后相继、相互衔接的环节构成。
课前准备是范例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整个范例式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是基础和前提,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课前准备是指教师精心选择范例、确定范例主题和议题与学生分析范例、思考议题并形成自己观点的阶段。课前准备这个环节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个方面。
教师的准备是指教师在备课时选择范例、确定范例主题和议题的一系列工作。教师的准备对于范例式教学非常重要。范例式教学是围绕范例来开展的,范例质量高,就为整个范例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选择范例要弄清楚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白要教给学生什么和应教给学生什么,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来选择适当的范例,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其次,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来确定范例的“主题”和“议题”。“主题”是案例教学要围绕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理论;“议题”就是教师根据主题提出的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学生的准备是指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范例材料,分析思考教师提出的议题,并形成自己观点的一系列工作。范例式教学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单靠教师的准备还不行,还必须伴有学生的课前准备,才能把范例式教学搞好。如果缺少这个环节,课堂上势必要花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阅读范例和思考议题,这对于授课时间本就紧张的“原理”课程来说,要么缩短学生思考时间,导致学生思考不充分,要么挤占讨论互动时间,导致范例式教学名不副实。
准备工作就绪后,范例式教学进入课堂操作环节。课堂操作是整个范例式教学的核心阶段。课堂操作主要包括知识串讲、交流讨论和总结点评三个階段。
范例式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开始范例式教学之前,教师先要以传统的讲述法把该次课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知识进行精练串讲。通过知识串讲,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为开展范例讨论打下基础。
交流讨论是范例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应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否则,范例式教学就会变成举例式教学了。在这个阶段,教师作为“导演”,其工作主要是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范例讨论紧紧围绕议题来展开,同时还要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学生作为“演员”,要积极参与交流讨论,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谋求共识。
经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后,范例式教学进入总结点评阶段。在该阶段,由教师或学生揭示范例的主题,说明范例蕴涵的结论或原理,同时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既充分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在讨论的热烈度、论题的集中度以及问题分析的透彻度等方面存在问题。
课后反馈是范例式教学的最后环节。课后反馈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了解范例式教学效果,收集学生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改进范例式教学,以求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馈的具体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分析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以及观察学生学习兴趣等途径来了解教学效果。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掌握,提高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能力的状况,从而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有个基本估计。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范例式教学效果与学习成绩成正比例关系。学习成绩大体上能够反映出范例式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是评估范例式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范例式教学效果好,学生就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找学生或辅导员、学生家长等谈话来了解学生对范例式教学的反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通过不同渠道得到的反馈,教师要及时地调整改进,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不断提高范例式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52,280,1153.
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