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奇 王忠春 贾帅
【摘要】慕课作为具有开放性和实时性教学模式,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绩。然而,近些年诸多高校对“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热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文章对高校开展“慕课”系统建设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开展“慕课”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校;“慕课”建设;局限性;有效路径
一、前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而高校需要积极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更加科学地贯彻教育方针,做好高校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部署。“慕课”作为当代备受追捧的教学模式,其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间和地域限制,让学生能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互动,提升高校整体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慕课”系统建设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管理工作,脱离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就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慕课”系统建设进行探讨。
二、高校开展“慕课”系统建设的意义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必须跟进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能够在最前沿的教育中提升自己,进而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慕课”作为近些年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其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地域性限制,开放性的特征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现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从教学角度思考,高校开展“慕课”系统建设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将不同知识体系结构有效整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的接受效率得到提升。从技术层面思考,“慕课”系统建设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慕课”的建设能够大幅度提升课程的利用效率,使得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1]。
三、“慕课”建设开展的局限性
尽管“慕课”以其高效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其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其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1.语言局限性
就目前的“慕课”教育模式而言,慕课教育的主要教育语言为英语。这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种高门槛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很难在线上与一些外籍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无法在慕课学习中有较大的收获。由此可见,“慕课”教育模式具备一定的语言局限性。
2.信息化条件局限性
“慕课”系统建设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因此,“慕课”的应用标准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条件较高。网络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能够利用“慕课”进行教育,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的地区而言,“慕课”学习模式只能成为一种渴望,很难得到应用。由此可见,“慕课”教育中存在信息化条件的局限性。
3.师生间的互动局限性
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慕课”教育模式确实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實时建立联系。但知识教育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慕课”教学管理再严密,教学环节再细致,仍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疏漏,这是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教师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都能向学生传达一定的信息量,这些潜在的信息量对学生接受相应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2]。
在分析“慕课”的局限性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关注两种极端的倾向。第一,过于乐观。这部分人认为慕课教育将全面超越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未来的高校教育势必会利用“慕课”进行全面展开。第二,过于悲观。这部分人在接受“慕课”教育的过程中没能与教育模式本身产生共鸣,甚至对“慕课”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他们对慕课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并单纯地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归根结底,慕课教育中确实存在师生互动的局限性。
四、高校开展“慕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高校开展“慕课”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应用标准,“慕课”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整体效率,还能让学生在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得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内容。
1.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慕课”的出现无疑对现代高校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有利有弊,因而广大高校要善于抓住机遇,积极迎接其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唯有如此,才能让“慕课”系统助力高校教学工作。由于“慕课”建立在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因而高校必须做好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又分为外在的硬件信息化建设和内在人的信息化建设[3]。“慕课”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授课和学习,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机房硬件设备的更新,不断完善信息化设备的硬件功能,尽可能满足“慕课”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要求和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高校机房的硬件设备也要做好检修工作,确保其能时刻为广大师生提供互联网教育服务。此外,内在人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对师生的信息化素养进行培养,确保师生均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和学习。对此,高校可以投资组建一支专业的“慕课”团队,其组成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软件操作与系统维护,而且能对学生的信息化知识进行传授,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慕课”的应用方法。
2.创新“慕课”的教学模式
加强“慕课”建设的创新才能使其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学校要和教师充分做好对接工作,将“慕课”建设中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第一,制作校本化课程。我国高校专业化体系大同小异,每所学校都有专属的教学环境,因而高校在建设“慕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专业化特征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融合在一起,从而打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慕课”系统[4]。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自建“慕课”的成本较高,因而除了加大投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摄取,从而保证“慕课”教学环节的资源得到充实。
第二,引进优质的“慕课”。“慕课”教育有着传统“填鸭式”教育所不具备的连续性优势,但“慕课”本身的课程质量也会对整体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若想全面保障“慕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对其引入资源提升准入门槛,并弥补“慕课”存在的不足。
第三,革新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极为明显的工业化发展特征,即铃声、班级、标准化课堂和统一的教材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沿着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但“慕课”教学模式更具弹性,其不仅时间、地点灵活多变,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诉求进行慕课内容的选择。因此,在高校“慕课”建设中,必须革新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部管理的变革,尤其是学生管理方面,尽可能让学生在“慕课”教育中乐于主动接受教育,从而保证慕课教学效果。
3.建立“慕课”教学管理体制
若想全面加强“慕课”建设,需要优先建立慕课教学管理体制,将“慕课”教育发展模式规划到高校发展战略中去。如在高校中建立在线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慕课建设学院和慕课学习者等组织管理体系,其主要负责的内容如下。
第一,在线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负责对高校各个专业的“慕课”质量进行监督和监管,切实保障“慕课”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一旦发现“慕课”资源中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委员会需要及时对其资源的传播进行封锁,并及时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学习。
第二,慕课建设学院。各个学院一定要积极处理好“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积极利用优质的“慕课”资源进行教育工作,并按照学校的规定做好质量管理。
第三,学习者组织。加强对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引导工作,让学生逐渐接受“慕课”的新型学习模式,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并体现出新时代媒体人的人才特点。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慕課”教育,并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4.提升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慕课”不仅要对基础的教材理论知识进行传达,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自足思考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为此,高校“慕课”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升对“慕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重视度,对“慕课”教学工作设立明晰的目标,并帮助学生顺利沿着教师的指引前进。另外,“慕课”建设需要激励学生主动了解“慕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甚至可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慕课”内容和目标制定,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慕课”的教学目标,并有方向地展开学习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慕课”建设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点,必须对现有的“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良,将“慕课”教育模式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让广大高校学生在慕课教育模式中得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本文从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建设,创新“慕课”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慕课教学管理体制和提升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对高校“慕课”更好地建设,希望能够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帕丽旦·马合木提.关于高校开展“慕课”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5.
周丹丹.高校慕课教学管理问题及发展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3(27):190.
王伟,田长海.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现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04):69-72.
张涛.智慧校园背景下慕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9):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