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师瑜
摘要:以国家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重大契机,以实施隋唐大运河文化带融合展示洛阳的“洛阳牡丹节”、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商丘的“泥塑”等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模式,培育形成地域特色鮮明、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原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隋唐大运河文化带 传播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83-02
一、洛阳牡丹艺术文化节
隋唐洛阳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首的国际大都市,在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诸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大运河造成了中国南北的大沟通和大交流,在促进隋唐宋时期的南北商业贸易、人口流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依托洛河北岸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山陕会馆筹建而成的。2014年4月,洛阳山陕会馆及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2018年9月,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传播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传播这么简单了,为了推动牡丹文化节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带的传播起到巨大的作用自身的发展也很重要,现当代科技的发展进步迅速,多媒体数字化的融合逐步被推广到各个领域中,洛阳牡丹节的宣传工作也不再仅仅是大众传播推广,数字化多媒体的创新多样化,交互体验感是网络多媒体的特性。
洛阳牡丹文化节节庆旅游活动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游客不止是单纯的对视觉的体验,还要有感官体验、餐饮文化体验等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全方位感受。通过数字化多媒体VR技术体验到视觉联想与视觉冲击力,感受洛阳牡丹花的娇艳与贵气。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牡丹绘画与现实的牡丹联合到一起,让游客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全新体验。利用AR增强技术设置二维码张贴在需要展示的物品上,游客只需要轻轻一扫就能图文并茂的了解到每朵牡丹花背后的故事,包括历史、人文、艺术作品或者洛阳水席的制作等。起到了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的自主游览方式。
通过提高节庆游览的体验感和互动感是传播隋唐大运河文化对洛阳牡丹节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开封朱仙镇版画
开封市历史悠久的古城,大运河开通以后才是开封真正繁荣的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使开封成为了运河漕运的中心,于是便给开封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上的生机,不仅淮南、江南,而且岭南等地的瓷器、粮食、丝绸、茶叶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等都要首先运输到开封,然后再转输长安、洛阳。隋唐大运河体系从隋代开始起,一直延续使用到宋代。把水功能发挥出来的是在宋代,虽然隋唐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宋代时期发挥到了最大化的作用,支持整个长安经济的潜运地是洛阳为中心地,转到开封为经济中心的时期是到了北宋时期,从而才使得北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因此,隋唐大运河中受益最大的城市就是开封。朱仙镇位于古城开封南20余公里,历史上名列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开封的兴衰与黄河有一定关系, 朱仙镇的兴盛与败落同样与河联系在一起。朱仙镇的发展, 与贾鲁河的开通、与运河、与黄河密切相关, 可谓“其兴也河, 其衰也河”。
朱仙镇木板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风格庄重深厚,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朱仙镇木板年画中的年画人物夸张,基本上是不符合真实的人体比例,年画的夸张性成为了艺术典范,在精神上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寓教于乐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心理上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趋利避害、乞祥祈福,与日本的浮世绘在艺术精神上是大不相同的,与日本浮世绘两者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以及题材的侧重点比较是大不相同的表现手法,日本浮世绘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悲伤情绪,而朱仙镇木板年画是人们祈福求平安的心灵寄托,前者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实一面镜子,后者是喜闻乐见的心灵愿望幻想,两者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前者浮世绘画中的人物都是有据可查,虽然也是出自于民间,但都是真实存在的,朱仙镇木板年画虽然也是来自于民间,但是都只写上商铺的名称而已。
建立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馆,通过数字语音、全景影像、三维影像等数字化艺术,让人们能够随时互动,立即分享,只要有电子设备和网络,无论是在展览馆内还是远在国外都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浏览和欣赏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创作者还可以随时与观众互动、沟通,采纳观众和网友们的留言和建议,让传统艺术更能够走入新时代。由于传统的制作家庭作坊居多,是造成木板年画传播闭塞并且传播保守的原因之一,人们很少了解过木板年画和朱仙镇更不要说去传播,有了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文化展馆,创作者还可以与观众互动,共创作作品。文化传承与传播上,尤其对于现当代爱好动漫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大主力军,从小的艺术熏陶更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在市场对动漫与游戏的题材方面开发的逐步的提升,在这一类题材表现形式上还有艺术的创作,如《门神之捉鬼》是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该作品通过木板年画与动画片的融合展现了艺术作品别样的美感,虽然该作品融合了动画的元素,但是传统的木板年画的线条与色彩依然保留的很完好,甚至还有意体现出古朴的乡村之气。年画蓝色偏紫颜色的使用,与中国人在这新的一年里认为“紫气东来”的说法有关。朱仙镇年画崇尚使用暖色,几乎任何一幅朱仙镇年画中都可以看到红色的身影,在动画短片中可以看到最大化的还原传统,保留鲜亮色彩,体现传统的魅力,用门神斗小鬼的叙述手段将动画与传统艺术相结合,是传承和发扬木版年画艺术实现动态交互的一次有利尝试。
三、商丘“泥人李”泥塑
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的一段,也是运河上较为重要的一段,它西接开封,东连安徽宿县,沿线经过睢县、宁陵、睢阳区、虞城、夏邑、永城等六县(市、区),全长200公里。宋州睢阳城(今河南商丘)是此段运河沿线一处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内店铺林立,商业极其发达。
目前制作泥塑的艺人都已步入老年,还有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已经离世,发展难度大。其次,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泥塑制作工艺水平不是很高,泥塑艺人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美术、文学素养较低,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创新发展的思路,致使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发展面临危机。
为了保证泥塑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避免其失传,仍然需要面临很多的难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与提高,在当地特定的历史与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很严峻的挑战,发展与存活的空间狭小,为了避免秀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这一民间手工艺术后继无人,建立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的展览馆或建设虚拟体验平台,采用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在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展示平台中要注重泥塑物态化的展示,针对泥塑艺术要有深入的分析和讲解,特别是对于运河沿岸孕育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深入的补充和解释,在艺术品的摆放上要忌讳简单的摆放,要对艺术品的陈列有研究,注重与参观者的互动,使参观者更全方位的了解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
隋唐大运河沿线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隋唐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是把大运河沿线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民俗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展示,把隋唐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原文化传播的核心符号载体。打造见证和展示中原文化的核心载体,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新表现方式、新传播手段赋予中原文化新生命、新魅力,为河南省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2002,(03)
[2]刘怀玉,闻敏,李欢,丁蕾.后运河申遗时代江苏运河发展加减乘除效應[J].江苏商论,2014,(01).
[3]白云扬.隋唐大运河历史价值及其文化遗产保护[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于文化线路视角下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9B8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