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桦
摘要:“桂林三戏”是桂林三大地方戏的总称,主要包括广西戏曲、彩调和文昌戏,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承载了200多年的传统戏曲文化,丰富了桂林的风土人情,戏曲欣赏和文学研究价值高。本文以“桂林三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桂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戏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品牌形象。其次,戏曲表演与游客的互动程度低,游客对三戏不了解。再次,剧团经营困难,缺乏专业的戏剧人才,传统剧目的严重流失,地方戏曲旅游吸引力低。最后,宣传力度不强,戏曲文化推广渠道有限。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索了“桂林三戏”戏曲品牌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一是整合戏曲文化资源和区域旅游资源。二是创新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利用艺术馆、主题公园、戏曲体验馆、节庆活动等打造“桂林三戏”戏曲品牌文化旅游,丰富桂林地方戏曲文化旅游模式结构。三是塑造“桂林三戏”的品牌形象,形成特色戏曲文化旅游项目。四是完善“桂林三戏”传承和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戏曲演员与游客的互动。五是拓宽“桂林三戏”文化的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关键词:“桂林三戏” 戏曲品牌 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178-03
随着国家文旅部的创建,文化旅游将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地方戲曲文化旅游更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它既是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构建,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桂剧、彩调、广西文场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200多年,浓缩了桂林地区的风土人情,是桂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符号,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桂林三戏”是桂剧、彩调、广西文场的总称,是指产生于桂林境内产生深远影响的三种不同的地方戏曲。桂剧起源于桂林,形成于明末清初,旧称“桂林戏”“桂班戏”,是我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用桂林方言演唱,是随着汉族南移而逐渐形成的戏曲艺术。彩调源于桂林民间歌舞,属于“灯戏系统”,发祥于永福县域内。其最初产生于明永乐年间,清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发展,逐步形成剧种,称“小曲花灯”。彩调将福建地方采茶小调、跳神调和花鼓戏以及桂林傩戏表演与广西地方山歌调融为一体,是桂北地区农村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2006年,彩调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奇特的艺术风采成为传统戏剧中的“山茶花”。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小曲”,源自清朝,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盛行于桂柳地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说唱艺术和“明清俗曲”流传至桂林后,融合桂林方言和民间音乐,形成广西文场戏。
“桂林三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炫丽的瑰宝,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戏曲欣赏、文学研究和文化旅游开发价值高。首先,传统戏曲文化深厚。长达2个世纪的三戏经过历代戏曲家的雕琢,多数优秀剧目流传至今。据不完全统计 ,桂剧传统剧目有“大小杂本八百出”之说;彩调传统剧目有500多个,广西文场传统剧目300余种,剧目题材多种多样。尽管三戏是由外来艺术形式演变而成,但其将中国戏曲音乐、历代民间小调的精华与桂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融为一体,完美展示了桂林的地方特色。其次,文化、自然旅游资源齐聚。桂林历来以其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著名,山水兼具,自然风光秀丽,享有“山水甲天下”美誉。不仅如此,桂林还是我国首批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深厚,地方戏曲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一、研究过程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以及实地考察,分析当前“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探索“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开发路径。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桂林三戏”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价值。其次,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以及查阅前人研究成果,了解“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桂林三大地方戏曲的独特风格,借鉴戏曲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发展经验,提出“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二、研究结果
经调查发现,“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发现,当前桂林市的戏曲文化旅游仅依附于大型节庆旅游,如壮族“三月三”、桂林国际山水旅游文化节等。另外,在戏曲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戏曲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品牌形象。目前,桂林戏曲文化旅游大多依附于大型节事活动、个别景区的文艺演出以及小规模的专场戏曲表演,比如,壮族“三月三”歌圩戏曲表演、桂林国际山水旅游文化节的戏曲表演、东西巷的定期戏曲表演以及专场剧场的戏曲表演,影响力不强,游客吸引力低。另外,整个戏曲旅游发展中也缺少对戏曲旅游资源的包装,致使桂林戏曲旅游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或精品旅游项目,品牌知名度不高,地方戏曲的整体形象感知度下降。
其次,戏曲表演与游客间互动性不强。目前桂林三戏只是单纯的演员表演,游客观看,表演者与游客缺乏交流互动。而对于多数游客来说,戏曲比较乏味,表演形式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游客吸引力。
再次,专业戏曲人才的缺乏。根据《广西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报告》显示,由于人们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传统戏曲受到外来新鲜事物的冲击,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剧团发展困难。另外,随着老一辈戏曲艺人相继离世,人走戏息,人亡艺绝,部分传统戏曲濒临消亡。新一辈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
最后,传统文化宣传缺乏力度。由于大众观念的改变、政府经费投入以及剧团专业水平的制约,桂林三戏基本上限于在桂林地区流传,传播范围不大。另外,戏曲旅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注意。
(二)开发路径
“桂林三戏”是桂林地区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桂林极具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政府和企业应珍惜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戏曲文化旅游,优化桂林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项目,塑造桂林特色的品牌形象,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
第一,将戏曲文化资源与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开发。桂林山水享誉全球,并被选为2017年春晚分会场,客源基础良好。目前,象山景区已搭建独特的水上戏台定期表演,但节目以歌曲类为主,戏曲种类较少。旅游部门应创新旅游發展模式,借鉴发展成功经验,如张艺谋印象系列,打造水上戏曲实景演出,给游客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提高游客吸引力。另外,三戏起源于民间,剧目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村民日常劳作,映照了真实生活,地方特色鲜明。旧时百姓的娱乐生活方式单一,多以听戏为主,戏台便成为百姓的集聚地。然而,戏台大多留存于古村落里。古村落历史悠久,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当前桂林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若将戏曲文化旅游与古村落结合,不仅可以打造桂林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也可以弘扬三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戏曲文化。
第二,创新戏曲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利用艺术馆、主题公园、戏曲体验馆以及节庆旅游模式来丰富桂林旅游结构。首先,艺术馆科普模式。据调查,广西省立艺术馆位于桂林市秀峰区,馆内虽陈列些许三戏的实物,但大多都以照片、图谱为主,规模偏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馆内设有剧场,有定期戏剧演出,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强,前往听戏的大多是当地戏曲爱好者,游客几乎不了解。三戏戏曲文化旅游开发应依托本地已有的艺术馆,展出“桂林三戏”专题性品牌系列,推出“桂林三戏”专题展,如唱腔展、服饰展、戏剧专题展等等,并运用现代技术投影、灯光效果加以修饰。这对“桂林三戏”戏曲品牌的塑造、戏曲品牌文化旅游的开发有着推动作用。其次,主题公园、戏曲体验馆体验模式。戏曲旅游主题公园的建设,注重戏曲文化的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娱乐性的渗透。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的旅游模式逐渐由传统观光型转变为亲身体验型,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亲身体验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体验馆都是典型的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新型旅游产品。若将戏曲旅游嵌入主题公园,融合VR、AR、全息影像等新型技术开设戏曲体验馆,让游客不仅领略到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更能使其在愉悦环境下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尽可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可以借鉴成功经验,比如我国影响较大的戏曲主题公园“深圳天下梨园第一村”,依托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最后,大型节事节庆模式。随着旅游开发模式的不断创新,各地都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旅游。桂林最具代表性的节庆就是壮族“三月三”以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节。但戏曲文化与节事活动结合的例子并不多。去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节以及今年4月的壮族“三月三”,三戏只是作为热场活动,而没有专门将其以一个旅游特色产品形式来打造。由此可见,三戏与节庆旅游的结合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戏文化旅游的开发应依托现有的盛大节庆,将戏曲表演融进地区特色节庆,开设一个节庆戏曲专题,大力宣传戏曲文化旅游。此外,桂林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参考发展成熟的文化旅游名城的开发模式,举办大型戏曲文化节,提高桂林地方戏曲文化旅游吸引力。
第三,塑造“桂林三戏”品牌形象。“桂林三戏”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需要树立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商业化的打造和包装”尤为重要,打造出核心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的以戏曲为主、以休闲观光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打造品牌形象时,可利用明星效应。比如借鉴昆曲发展经验,著名歌手王力宏将昆曲元素融入自己创作歌曲《在梅边》,以及华裔服装设计师谭燕玉将昆曲服饰的花纹图案融入服装设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将三戏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了“桂林三戏”的发展传承。同时这也丰富了桂林旅游产品结构,提高周边附加产业增加值。
第四,健全戏曲传承与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戏曲表演者与游客的互动。“桂林三戏”的主要传承方式是老艺人对新一代戏曲人才的言传身教。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逐渐老龄化,新一代戏曲人才缺乏,戏曲出现传承困境。为了更好地延续“桂林三戏”的传承,政府应健全戏曲传承与人才培养体系,从传承戏曲和培养专业戏曲人才两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各大剧团的扶持力度,比如政策扶持、定期给予财政补贴,保证剧团的正常运行。其次,大力扶持各大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包括地方戏曲的传承人才、各景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专业的旅游规划开发人才),尽可能地避免地方戏曲传承困境的出现。另外,在戏曲表演中,加强戏曲表演者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增强游客的亲身体验感,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第五,扩大“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宣传营销路径。尽管壮族“三月三”、国际山水文化节等节庆融入了戏曲元素,但三戏仍未得到有效的宣传,游客吸引力低。目前“桂林三戏”的宣传缺乏针对性和特色性,以传统的宣传方式为主,如电视媒体、营销广告等。因此,三戏戏曲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拓宽旅游宣传营销路径。在现代化社会下,三戏可通过现代化技术、新媒体手段,引导信息立体化。在这个时代,青年旅游者居多,在开发旅游中,首先要抓住青年旅游者群体。政府和旅游企业可以将戏曲旅游与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的宣传,刺激玩家对游戏场景的求真欲,可以有效地吸引大量玩家前往游戏真实场景游玩观看,即可将玩家变为游客,大大提高游客吸引力。另外,桂林还可以举办各类戏曲艺术节或者义演来提高“桂林三戏”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结语
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近年来旅游业的新趋势。桂林聚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于一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此机遇下,桂林发展“桂林三戏”戏曲文化旅游,打造特色的“桂林三戏”戏曲品牌,不仅重塑了桂林国际旅游名城的形象,更丰富了桂林旅游产品结构,对桂林旅游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牡丹,文希.“荆州花鼓戏”戏曲品牌文化旅游开发[J].现代交际,2016,(18):45-46.
[2]周滢婷.恩施扬琴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6年.
[3]王艳红.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4]卞志佩,吴捷.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旅游开发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2,(11):221-222+227.
[5]李广宏,龙湘玲.桂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人民论坛,2012,(29):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