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作 岚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梅毒是常见性传播疾病,病程长、迁延不愈,若治疗不及时,易出现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梅毒患者不仅躯体痛苦,还易出现精神认知障碍,如抑郁、焦虑、紧张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辅助治疗梅毒Ⅰ、Ⅱ期患者精神障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017-02—2018-07月收治的96例梅毒Ⅰ、Ⅱ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中女22例,男26例;年龄20~55岁,平均(37.4±11.5)岁;Ⅰ期30例,Ⅱ期18例。观察组中女23例,男25例;年龄22~57岁,平均(37.6±11.6)岁;Ⅰ期28例,Ⅱ期2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周为1疗程,连续干预2个疗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及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①认知治疗: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讲解梅毒相关知识,了解梅毒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源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等;分析患者产生精神障碍的原因,如梅毒孕妇担心传染胎儿、担心受到歧视和疾病预后等,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士要以病因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开展疏导工作,减轻患者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行为治疗:责任护士以梅毒传播途径为理论依据,纠正患者不良行为,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新的行为方式,如告诫吸毒患者避免用同一个注射器针头,指导梅毒孕妇尽早接受母婴阻断治疗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提倡健康的性行为方式,减少不洁性接触等高危行为等。③森田疗法:即不能将消除症状作为单一治疗目标,应将患者从治疗就是反复消除症状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调整其生活模式,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或消除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鼓励患者写日记,发泄不良情绪;倾听舒缓、优美的音乐,指导患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放松疗法,减轻紧张不安、抑郁及焦虑等情绪。④家庭支持: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使家属正确认识梅毒,正视患者病情,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生活、经济及精神上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1 不良情绪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情绪,共20个项目,≥73分为重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情绪,≥70分为重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
1.3.2 生活自理能力
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测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①良好:总分>60分,且生活基本可以自理;②中:总分为40~60分,日常生活存在一定依赖;③差:总分<40分,且日常生活明显或完全依赖。
1.3.3 生活质量
运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睡眠、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情感4方面内容,每项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干预前2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2疗程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SAS和SDS评分组间对比分)
干预2疗程后,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干预后生活能力组间比较 n(%)
干预2疗程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对比分)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潜伏期梅毒常见[2],但潜伏期梅毒缺乏典型症状表现,通常患者不会主动就诊,皮肤性病科门诊以出现症状的Ⅰ期和Ⅱ期梅毒患者为主[3]。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心理干预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合理的认知行为进行纠正,能够减轻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4-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下降,表明通过给予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基本前提是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通过认知治疗,可以使梅毒患者了解梅毒防治知识,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6-7]。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均较高,说明通过分析患者的精神障碍问题,纠正其错误观点和思想,使其建立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梅毒Ⅰ、Ⅱ期患者精神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