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为佳,王梦钦,席江伟,石玉宝,鲁 蓓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
急性胆囊炎(AC)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的特点,需及时给予治疗[1]。据统计[2],AC发病约占急腹症发病的1%,其在两广地区发病率更高。胆囊切除术是治疗AC的“金标准”,但有部分高危患者不适宜马上开展急诊手术[3]。随着近年来损伤控制理论在临床被广泛认可,多数学者认为对高危AC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前应先行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治疗,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风险[4-7]。我们探讨了PTGD序贯LC治疗高危AC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09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AC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患者均以急性剧烈腹痛、高热入院急诊,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AC相关标准(2011版)[8];发病时间>3 d,查体Murphy氏征阳性,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和/或CT检查均诊断为胆囊炎,表现为胆囊肿大、囊壁水肿增厚;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I级。80例患者中行PTGD序贯LC治疗(序贯组)的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6~69岁,平均(58.2±7.0)岁。行急诊LC治疗(常规组)的患者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35~70岁,平均(59.1±6.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治疗基础疾病。PTGD方法:在B超引导下进行PTGD,穿刺当日禁食、水,穿刺前嘱患者取10~20°左侧卧位,于右腋前线行B超定位,术区常规处置,使用1%利多卡因对穿刺位置浸润麻醉,麻醉满意后在B超引导下使用7F猪尾巴套管针穿刺,在确认穿入胆囊腔后,退出针芯,再将套管推送2~3 cm,观察套管置入胆囊内5~6 cm并成袢状后,将套管固定于皮肤表面,观察引流出脓血性胆汁情况、患者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待患者腹部体征缓解后,可于PTGD后6 h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每日使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引流管。LC法:全麻下行3孔法LC。序贯组在PTGD后1~2周行LC手术治疗,常规组患者入院后行急诊LC治疗。胆囊切除后送病理检查。
序贯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表2 术后IL-2、TNF-α及CRP水平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AC是临床常见病,多因胆囊管水肿、胆囊结石阻塞、胆道细菌感染等多因素导致胆管梗阻,使胆汁滞留无法顺利排出,继而诱发炎症性改变[8]。胆囊切除是治疗此病最可靠的措施,但对部分高危患者是否应马上开展急诊手术,临床仍存争议[9-12]。
综上,高危AC患者行PTGD序贯LC治疗,可降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率,促进康复,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优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