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2020-05-03 13:46唐清芳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本土化音乐剧发展

唐清芳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音乐剧作为外来文化逐渐在中国站稳了脚步,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音乐剧在群众中逐渐得到更多的欣赏,因此,人们对音乐剧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满足多种听众的需求,我国音乐剧也在进行改变,逐渐向本土化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我国音乐剧来说,即是一种机遇,也是需要接受的挑战。

关键词:音乐剧:本土化:发展

音乐的发源地是英国,也是在英国繁荣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综合性戏剧艺术形式。音乐剧作为一种外来文明,势必会经历一番曲折的本土化。为何要对音乐剧进行本土化?如何合理对音乐剧进行本土化?这些问题是我国音乐剧人一直在思考以及研究的问题,力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音乐剧进行本土化发展。

一、中国音乐剧发展历程回顾

音乐剧在我国的初始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悄然无声的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

歌舞剧,这种歌舞剧是以舞蹈与歌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现的。紧随其后,出现了大批以歌舞剧为表现方式的作品,引发了一阵社会潮流,例如《麻雀与小孩》、 《小羊救母》、 《小小画家》等作品开创了中国音乐剧的历史源头。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音乐剧吸收积累经验,为本土化发展打基础。该阶段的音乐剧已经逐渐形成了具备民族气息的艺术形式,由于经验不足并且舞台设备的匮乏,导致该阶段的音乐剧虽然具备雏形,但是舞台表演较为稚嫩。秧歌的出现使得我国音乐剧发展距离本土化发展更进一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秧歌的表现形式以及具备的民族元素特点,更加符合当时我国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促使音乐剧被人民群众所接受,促使音乐剧具备了中国特有的元素。

直到1982年的时候,中国音乐剧才开始真正具备了专业的艺术领域,通过摸索、创新、表演,逐步将中国音乐剧专业化、规范化。

所有热爱、喜爱音乐剧的人们最为难忘的年份就是1999年。这一年,中国音乐剧有了突破式的发展,中国音乐剧的整体水平也具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期间的优秀代表作品有: 《秋千架》、《雪狼湖》、《未来组合》等。

2004年的时候,张学友在中国首都

北京,举办了首部真正华人音乐剧《雪狼湖》,采用流行音樂优美的旋律以及新颖的艺术创意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中国音乐剧已经逐渐成熟,无论是表演经验、人物形象设计,还是舞台的设备条件、舞蹈的编排都具有了飞一般的进展,在国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加大,也越来越具备中国特色。

二、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路径探寻

1.题材的本土化

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其必然要讲述中国故事,以便于打动中国的人民群众。在进行音乐剧的创作中,需要对创作的题材先进行本土化,突出中国民族的特点以及地域特点。音乐剧应该尽量避免已经有的艺术选题以及艺术内容。

例如《英雄后裔》中民族神话的选取片段, 《香格里拉的传说》中藏族火祭仪式的片段,以上两部音乐剧分别通过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图腾进行表演,促使了音乐剧的原创性以及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人民的爱情典故为原型进行的创作,音乐剧的内容、表现形式、对白等具有强烈的西北地区民族特色,该音乐剧的题材选取充分体现了本土化以及原创性,受到了当时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2.技法的本土化

音乐剧的题材已经开始本土化,那么技法方面更应该追求本土化。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种类繁多,能够为当代音乐剧带来很大的启发。音乐身为音乐剧中主要元素,一旦实现了本土化,那么离音乐剧本土化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在音乐剧的唱法方面,我国对音乐剧的看法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认为音乐剧必须都是通俗唱法。这种看法看似有道理,实则不全面。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欧美经典的音乐剧是具备以美声为基础的通俗唱法这一特点,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的。而且,音乐剧想在中国站稳脚跟,就需要与本土文化特点相融合,让更多的中国群众接受,而不是放弃本土一切艺术资源。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剧虽然依旧以通俗唱法为主要唱法,但是并没有摒弃其他艺术资源。

例如, 《黄四姐》采用了原生态唱法和通俗唱法有机融合的“原通唱法”; 《白毛女》基本采用民族唱法;《金沙》基本以美声唱法为主; 《茉莉花》中的演员王莉采用了“美通唱法”。无论哪种音乐唱法,一旦运用到音乐剧当中,就不能死板固守原本的演唱方式,而是根据音乐剧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特点进行变通,达到自然、亲切,更利于群众接受。

3.审美的本土化

音乐剧现在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艺术形式,其娱乐性、观赏性以及商业价值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虽然音乐剧具备的商业价值不是太高,但是并没有因此使得音乐剧的发展受到阻碍,反而促使了音乐剧的发展以及完善。音乐剧是比较注重能为群众带来诸多审美体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多种媒体手段的协助,音乐剧的舞台效果愈发震撼人心。例如舞台上对于自然灾难可以达到逼真的展示效果,使得群众在观看音乐剧的时候得到全方位的体验,让群众感受到多元化的审美。

西方音乐剧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发展,已经具备了富有自身特点的审美标准。音乐美、戏剧美,中国音乐剧除了需要对这些已经具有的音乐剧审美特征进行加强以外,还需要融入富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审美标准

意境美。意境美的营造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的情境美、情景交融的内在美以及韵味无穷的意蕴美。

三、结论

我国的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虽然已经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但是音乐剧的原创环节依然比较薄弱,还在摸索阶段。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还需要攻克很多难关,通过不断努力、培养新的人才、借鉴经典等措施来推动发展,提高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涛,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J].北方音乐,2019,39 (17):78-79.

[2]吴建华,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路径探寻[J].北方音乐,2017, 37 (01): 105+108.

猜你喜欢
本土化音乐剧发展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区域发展篇
看音乐剧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