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久儿
摘要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的应对之策,“停课不停学”带来了“全民网课”,但在实施中折射出已有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学校对在线教育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教师应对在线教学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推动中小学在线教育再升级,需要进一步厘清在线教育的功能定位,提高在线课程资源整合和使用效率,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线教育;“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网络课程;信息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3-0031-0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延期开学对学生的影响,国家及时出台了“停课不停学”的应对之策,开通国家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并吸收其他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供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台省域网络教学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指导省内各市、区、校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在线教学。
虽然“停课不停学”是特殊时期的应对之策,在短时间内付诸實施,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对于推动中小学在线教育再升级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以下将通过对“停课不停学”实施模式及其所折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事实上,“停课不停学”并非此次“抗疫”的新创。在2003年“非典”停课期间,广大中小学生就通过“空中课堂”进行远程学习。相比而言,此次“停课不停学”呈现出各地实施方案出台快、课程资源数量多、组织行动迅速等特点。经笔者粗略统计,从1月29日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要求后,一周之内有不少于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出在线教学部署并确定了中小学在线上课时间。能够如此快速地开展线上教学,与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从网络硬件升级到共享课程资源等软件的丰富和积累,从简单的课堂技术手段应用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因此,此次“停课不停学”催生出许多不同的实施模式。
1. 在线课程输出方式:录播课模式+直播课模式
录播课的优势在于可以反复观看,学生可对某个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其缺陷在于不能开展师生的即时互动,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修正讲授内容。有些学校利用的是既有的录播课资源,如国家或地方公共平台的录播课、区域内优质校的录播课、市场机构的公益录播课;还有些学校是专门组织校内教师录制新课。直播课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与学生开展实时反馈,不因空间的隔离而弱化师生的交流互动,而且在某些直播平台上,直播课在结束后还可以反复观看,也具有了录播课的回看优势。其缺陷在于课程效果受网络信号及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影响较大。
2. 在线课程适配器材:电视+电脑+手机
从各地各校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看,电视信号的稳定性最好,网络信号常由于用户众多而产生卡顿、掉线现象,这种网络技术性故障将会随着在线学习的时间错峰、用户减少以及技术进步得以化解。此外,从保护学生视力的角度看,电视和电脑对学生的视力损害要低于平板电脑和手机。
对在线课程时长的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学生视力的作用。各地的实施意见大都提出了控制在线课程时长的要求,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进行了限制,如广东省要求线上课程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山东省明确小学生每次教学活动持续时间原则上15~20分钟,中学生25~30分钟,增大休息间隔。
3. 在线课程组织主体:区域统筹模式+学校自主开发模式
区域统筹模式,是以市(区)教育局统筹在线课程资源并向区域内学生统一提供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市(区)教育局或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统一教研与录课,或与某些线上培训机构合作向全市(区)学生提供线上公益课程;校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在微信(或APP平台)上答疑,提醒家长带孩子上课、在微信(或APP平台)上提交作业,批改和反馈作业情况等。这一模式能够相对集中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教师的主要作用在答疑和批改反馈作业方面。
学校自主开发模式,是学校依托自身已有网课,或者要求教师以新录课或开直播课的方式向本校学生开展线上教学。在该模式下,每个教师都要进行网课的备课和教研以及录课或开直播课,还要提醒家长带孩子上课、批改和反馈作业情况,相对来说,教师的工作较为繁琐,压力大,负担重。
4. 在线课程具体内容:自学指导+线上课堂
由于各地对“停课不停学”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在线课程内容不一。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线上上新课;有些地方明确提出不上新课,以巩固提高为主。如北京市明确提出“在延期开学期间不上新课,不得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四川省成都市提出“小学不得在线上讲授新课,普通中学可选择开展线上教学”等。此外,早期大部分学校在课表上安排了更多“智育”学科的在线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涉及较少。随后在教育部、工信部发布的文件中提出,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许多地方出台的线上教育教学指导文件也相继提出,在网络学习中也要遵循“五育并举”,注重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素质教育。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当前的在线学习不可能完全取代课堂学习。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前,通过在线学习获得与课堂学习同等的效果。因此,在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对在线学习内容和时长提出不同要求,是更为合理的做法。
纵观各地“停课不停学”实施方案中五花八门的网络课程资源称谓,以及近期对于在线教学的各种反馈和多种声音,我们发现,其中主要折射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已有在线教育资源利用不足
登录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可以看到,国家、省、市、校各级网络学习平台均有建设,许多地方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和学校的网课也十分丰富。那么,在已有在线课程资源较为丰富的情况下,为何很多地方和学校还鼓励教师录新课、上直播课?
其一,公共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资源与教师需求的匹配度较低,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华南师范大学一研究团队在2017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师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教师对线上资源的满意度。调查显示,76.84%的教师认为优质资源数量不足,53.18%认为资源与教学需求不匹配,49.96%认为资源内容较为陈旧,39.01%认为资源品质不高,32.12%认为资源格式不规范,16.77%认为资源排版设计混乱。[1]
其二,现有在线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但相似度较高,不利于教师选择适宜课程。从国家到各地、各校乃至线上校外培训机构的网络课程中,相同内容的课程非常之多,这也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对比和挑选网络课程时需要花费较多精力,而且还要针对这些网络课程进行二次备课和为学生答疑,因此有教师坦言“还不如自己重新录一个课”。这样的重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
2. 部分学校对在线教育的认识和准备不足
其一,有些学校对在线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如有些学校认为在线学习就是对课堂学习的替代,完全按照学校课表和作息时间安排学生的居家学习;有些学校认为教师的直播课能与课堂教学完全相同;有些学校对在线学习的组织管理采用强制性的“拍照打卡”“视频打卡”要求,造成家长的额外负担。这些表现说明学校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在线教学的本质规律,以及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区别。
其二,学校对于在线教育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对已有在线课程资源使用较少,其中既有课程本身的问题,也有学校平时对在线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这说明学校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没有形成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3. 相当多教师应对在线教学的能力不足
在此次“停课不停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反映直播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在于学生对直播课不适应;另一方面在于学校和教师在短时间内对直播课的把握并不准确,教师应对在线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
直播课与传统课堂有很大不同,如课程设计、讲授技巧、对学生的引导、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等的方式都不同,它不仅仅是把课堂搬到线上。而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培训或培训时间过短,对在线教学的技巧并不熟悉,对学生在线学习的学情评估能力也较弱。例如: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引导性,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以项目式、探究性学习为主,如何判断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和能力,如何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做好衔接,等等,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停课不停学”带来了“全民网课”,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针对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已经及时出台文件加以纠正。当疫情过去,在线教育的趋势依然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我们应当以主动适应和热情拥抱的姿态迎接这一趋势。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 厘清在线教育的功能定位
不论是国际上慕课的推广还是国内线上培训的兴起,在现阶段来看,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是無法互相替代的。在线教育有其优势,比如:线上课程的扩散性更强,学习者可不受时空分隔的限制等。但是线下教育也有很多特质是在线教育无法实现的,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高频反馈、对学生思维变化的理解,集中学习环境的打造,学生之间的模仿、竞争、友情和精神交流等。可以说,互联网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可以作为面对面授课学习的延伸、补充、拓展。
基于这样的定位,学校就更容易发挥在线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而言,网络课程可以作为课后拾遗补缺的重要资源;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在线教学可以作为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课程可以作为观课和培训的重要平台;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网络课程可以作为促进校际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特殊时期的重要资源储备。
2. 提高在线课程资源整合和使用效率
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在线教育质量,需要统筹整合在线课程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按照服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在建设和遴选在线教育资源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教师需求的匹配程度,将在线教育资源“做精”。另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动各学校使用在线课程资源时,要提供指导规范,明确在线课程标准、技术实施标准、在线教学标准等,把在线课程资源真正用足用好。
3. 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
此次“停课不停学”暴露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这也为未来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将信息化教学能力聚焦在线下教学,线上平台、资源、工具主要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对网络空间全覆盖对教育的影响认知不够。因此,加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建设,首先要使教师熟悉并能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2]了解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其次是提升教师的在线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基本能力,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再次是提高教师对资源、平台、工具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柯清超,王朋利,张洁琪. 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8,(3):72.
[2] 丁书林.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校在线教学主要原则及实施建议[EB/OL]. (2020-02-11)[2020-02-19].https://www.caigou.com.cn/ news/2020021130.shtml?ivk_sa=1023197a.
(编辑 谢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