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夯实群文阅读的基石

2020-05-03 13:57贾志强
江西教育C 2020年1期
关键词:借物鲁肃写作方法

贾志强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铺开,主编温儒敏先生浸润在教材中的理念越发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其中“统编版教材专治不读书”的声音振聋发聩,很多有识之士将群文阅读的策略运用在统编版教材的教学中,旨在通过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广泛深入的阅读提供契机。

一、紧扣文本人物拓展,在联系发展中落实群文阅读

精彩、经典的文本,有的是因为故事情节曲折有趣,有的是因为语言表达独具特色,有的是因为主题立意深远,有的则是因为人物形象鲜明。其中,文本中的人物是极具动态发展趋势的,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也是学生在理解和感知过程中最难以揣摩的。为此,教师就可以运用多篇文本的前后论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独特的认知资源,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生长奠定基础。

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文本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不必多言,其知人知天的独特智慧早已镌刻人心,而很多学生对鲁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其讲信用、够义气,有的则认为他唯唯诺诺。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多渠道、立体化的视角来解读这一人物,教师集中性为学生拓展了这样的阅读类群资源:首先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于鲁肃的故事片段;其次,出示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对鲁肃言行的描写。学生在拓展性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鲁肃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家。罗贯中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将其刻画成为一个看似愚钝之人,其实是想借助这个人物来反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正是小说创作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方法。

借助多维的阅读资源,丰富了学生对鲁肃这一人物的整体感知,这对于学生辩证性、多维性感知人物形象意义重大。学生认识到小说创作与史书记载在手法上的不同,一个以尊重史实为依据,一个以艺术化加工为能事。如此对比辨析,群文阅读的价值就完全彰显了出来。

二、紧扣表达特质拓展,在组合类比中落实群文阅读

当下教材的编写都有着共性特征,尤其是在相同的单元中,编者所精心选择的课文要么在人文主题上相近,要么在表达特质上相同。为此,教师就需要精准定位教材单元中文本的内在特质,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比如教学《刷子李》,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粉刷高手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在以这篇课文为核心载体,不断探寻并辨析作者创作的精妙之处。在教学的最后板块,教師相机拓展了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刷子李》进行了对比、联系,在对比阅读中感受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写作方法的不同,在联系阅读中体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表达方法的发展逻辑,为后续实践尝试、迁移表达奠定基础。

有了这样的群文内容作为支撑,学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体验,在重新调整、组合和类比的过程中丰富内在的认知体验,从而为全面提升内在的认知空间奠定基础。

三、紧扣写作策略拓展,在雷同整合中落实群文阅读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限制,很多教师在面对教材课文时,常常都会不自觉地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信息,而对于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则很少涉及。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过渡,教师就需要在品析文本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表达素养。

比如教学《梅花魂》,教师就紧扣“借物喻人”开展教学,在消除阅读障碍、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先从梅花入手,让学生感知梅花的特点,然后再从物到人,并感受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手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这一特点,教师相机拓展了多篇运用“借物喻人”写作策略的文本,让学生借助多篇文本的论证,真正认识到“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的内在本质,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性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写作方法上,通过多篇文本的相互印证,形成了认知性的冲击力,有效推动了学生内在素养的发展。

群文阅读的践行和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性作用,教师应该从课文本质出发,寻找对应的拓展点和链接点,为高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郭川镇刘尧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借物鲁肃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借物思考解难题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借物抒情
英语写作方法浅谈
鲁肃机智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