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叠共识”研究

2020-05-03 13:57王茵龙
江西教育C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王茵龙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进行思辨,从而达成“重叠共识”。借助情境、对话与留白,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理解与真知。在价值冲突、认知碰撞以及认知思辨中,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思辨力、实践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重叠共识

对于学生来说,“重叠共识”具有三层意义:一是公共意识,不为个体、小群体等局部立场所绑架;二是法治意识,能遵循公共制度规则,依照程序公正解决问题;三是理性意识,成为有逻辑、讲道理的人。在价值冲突中达成“重叠共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情境: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获得体验

“重叠共识”这一术语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罗尔斯认为,重叠共识是指“排除各种分歧的意见之后所留下的理性共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枯燥地说教,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某些规则、价值观,而应当允许学生思辨,澄清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达成重叠共识。

例如,在教学《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时,笔者与学生聊到了关于“隐私权”的话题。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特殊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即:“父母是否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记?”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认为父母不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记,如果父母偷看,孩子还可以起诉自己的父母;另一派则认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是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记的。为此,笔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种种情境:比如孩子表现异常,有自闭倾向;比如孩子因为学习遭遇挫折,产生悲观情绪;比如孩子沉湎网络,无暇顾及学习,等等。在设想种种情境中,许多学生渐渐认同孩子可以允许父母看自己的日记,但父母不能偷看,而是要与孩子商量、谈心。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建议查询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是否犯法?通过查询,学生认识到,只要父母不向外披露日记,不采取过激措施,比如挖苦讽刺、责罚孩子并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属于侵犯孩子的隐私权。这样的研讨交流,不仅澄清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有助于协调学生与父母的关系。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思辨、角色体验等方法,能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知识,促使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合理把握时机,结合不同情境,用角色体验等方法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直面情境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

二、对话:让学生在认知碰撞中获得理解

著名道德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和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通过对话,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达成重叠共识。这里的对话不是简单地聊天,而是一种讨论式和论辩式的深入对话。只有这样的对话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助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教学《诚实守信》这一课,在谈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企业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条件”等内容时,有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师,我觉得老实人吃亏。”笔者对于学生的另类声音没有呵斥,更没有武断地打断,而是让学生畅谈。该生接着说:“我家旁边有一家烧烤店,烧烤的原材料如鸡翅、肉串等从来不洗。而且在烧烤时加了很多添加剂,使得味道鲜美,博得很多人青睐。”基于此,笔者“将错就错”,从这位学生举的例子出发,对学生进行追问:“你会去买吗?”答:“不会。”我继续问:“你知道了内幕后,会告诉你的亲戚朋友邻居吗?”答:“会。”问:“其中有人会举报吗?”答:“会。”问:“工商部门会对他们罚款、查封,你认为这样做生意会长远吗?”答:“不会。”这时,又有学生说:“没查到不就蒙混过关了。”于是,学生又展开激烈的探讨。有学生认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有学生认为“做生意讲究诚信才能做长远”,有学生认为“不能昧着良心,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违法犯罪”,等等。正是在对话探讨中,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诚实守信,不应是为了躲避惩罚,逃避法律制裁,而應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面对初中生真实存在的价值冲突,教师不必教条式地把书本观点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自由思考对话的空间。在对话中,学生不仅能逆向思考,更能从正面思辨,他们对于与道德与法治有关的行为,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留白:让学生在认知思辨中获得真知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形成对道德与法治理念与行为的正确判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因此,当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遇到难题或面对一些有争议问题时,教师可以留白,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辨中获得真知。

比如,在教学《少年有梦》时,有学生提出:“有的梦想能够实现,有的梦想却不能实现,如果不能实现,梦想还具有意义吗?还能称之为梦想吗?梦想是否就是空想呢?”这些是学生真实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过很多的梦想,这些梦想曾经是学生前行的动力,但他们在遭遇障碍、挫折之后,对自己的梦想就产生了怀疑。为此,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你的梦想有没有曾经给你前行的动力?是否曾经让你向着目标迈进?是否曾经点燃你内心的激情?梦想不能实现,是否就意味着梦想没有意义呢?”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反躬自问。学生认识到,梦想是前行的帆,有梦想就有动力,有梦想就有追求,有梦想就不会让自己后悔。不管梦想最终有没有实现,只要曾经拥有梦想,我们就应该无悔,只要我们曾经为梦想而拼搏过,梦想就有意义、有价值;只要基于自己真实的抉择,就是最朴素、最真诚的体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留白,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催生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新认识。

教师要想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也不在于要求他们掌握多少规则,而在于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和面对道德与法治认知冲突,探究交流遇到的疑惑。当一个人遇到价值观念冲突时,是盲从他人,还是固守成见,或者是展开理性的思考、平等的对话、交流?显然,初中生需要用思考、对话、交流的方式来获得对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正确认知,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留白,更贴近现实,更尊重学生个性,因而更有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的发展。

澄清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冲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辨力、敏感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求同,还要允许学生求异。只有允许学生求同和求异,才能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共生价值,才能引导学生形成重叠共识。情境、对话与留白,有助于学生在价值冲突、认知碰撞以及认知思辨中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积极探寻学生的价值冲突,善于把握学生的价值冲突,通过得当的引领,解除学生认知困惑,健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思辨力、实践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山丹育才中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