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幼儿测量核心经验获得的支持性策略

2020-05-03 13:44陶丽萍
考试周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幼儿教学

摘 要:测量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建构测量概念为此,教师经常进行有关测量的探究活动,观察幼儿生活中的需求,为其创设环境,进行记录和呈现,但分析这些测量活动,停留在测量的游戲和模仿阶段,教师对于测量物体的属性,测量工具、测量标准、测量中实际的运用和引导模糊和笼统;注重测量结果,忽略测量方法、测量属性的现实意义理解,测量活动浮于表面并不深入。本文以中班幼儿一次对于“幼儿园最大的香樟树”自主测量探究活动为例,剖析当前测量活动的误区,并提出支持性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测量;测量探究;幼儿教学

一、 《最大的香樟树》测量探究活动的误区

测量在幼儿的日常探索活动中经常用到。一天,幼儿在晨间活动时,观察到幼儿园内的香樟树有粗有细、郁郁葱葱,幼儿一棵一棵地抱来抱去,争论着“哪一棵是最大的。”老师在观察中获得了幼儿的需求,然后在讨论中,与幼儿共同决定运用一抱、一扎、纸张、卷尺、积木等多种测量工具去测量树的粗细。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有的双手合抱,有的一张纸连着一张纸进行测量,有的拉出卷尺进行,投入又专注,他们仔细记录下了自己的测量结果。

误区一:测量的实际需求不清晰,测量属性模糊。

当幼儿带着测量工具奔向大树时,并没有考虑“最大”是树的哪个属性,是高矮、粗细还是大小。确定测量物体的哪一个属性特征,是进行量的比较的前提,对于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基本量的特征是需要界定的。所谓长短是物体两端之间的距离;高矮是物体在同一水平线从上到下的距离长度;粗细是截面直径长度。仅用“大小”让幼儿对树进行测量这样的界定不清晰。

误区二:测量的核心概念太多,测量操作混乱。

任何数学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诸多知识作为基础。幼儿在自然测量的过程,首先要把整体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然后相加。如用一拃的方式对于树的测量,幼儿要张开小手,移动小手进行首尾相接,边移动边数数,将数字与树的粗细相联系,才能得出结果。而在香樟树的探索活动中,幼儿并不知道测量必须是不间断的、没重叠的。说明在进行测量的探索活动前,孩子们没有前期的测量经验,在一个测量活动中呈现多个学习的核心经验,这样的测量学习层次,难度太大知识量太多。

误区三:注重测量结果呈现,忽视测量过程指导。

幼儿是在探索中学习的,幼儿运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尝试操作,从下图中教师设计的统计表格可见,用不同的量具“寻找最大的香樟树“并不能得到成功。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的孩子运用绳子、积木、身体部位进行自然测量,也有的孩子用尺进行标准测量,并且在记录表上标明了107厘米,这样的测量方式是在孩子的认知范围内吗,他们是否理解测量后的数据的意义呢。教师除了让幼儿尽可能与环境和材料互动,自己去感知和体验,同时要启发幼儿注意比较不同的量具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同一量具结果不同的原因,通过这种不同的比较,帮助幼儿认识到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物体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要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应当用同一个量具进行测量,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二、 支持性策略

(一)用描述性语言和动作,清晰测量属性

测量之前,帮助幼儿认识所测量的物体的哪个属性。每个物体都具有多个属性,我们可以测量它能够装多少东西,多长。长分为高矮、宽窄、粗细、厚薄,都是完全不同的维度。幼儿需要经验和讨论来理解各种不同的“大、高、粗、宽”,需要实物不断操作和比较,通过视觉、触觉、语言输入和互动,才能理解测量对象的多种属性。

对于量的理解,是进行测量的前期经验。如对于香樟树多大,我们首先要和幼儿一直讨论,什么是“大”,是树叶多吗,是高吗,还是树干粗,最终形成统一的测量属性。根据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让幼儿先理解测量同一属性,给幼儿丰富的描述性语言,在语言和动作的帮助下确认不同的维度,然后迁移运用,在不断操作中获取经验。

(二)运用情境操作,理解测量的关键性技能

测量问题的情境越真实,幼儿越可能深入的探究,拓展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幼儿自发的生活需要,进行自发的测量活动,在测量活动的冲突中展开讨论。如为什么同样一棵树,有的小朋友测的是7张纸,有的是5张,这就涉及对测量的第一个核心经验的理解,比较必须是“均等”的,且必须是不间断的或没有重叠的。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在照片中寻找问题,看一看,大家是不是一张纸挨着一张纸,没有重叠的进行移动,通过测量结果的冲突,寻找问题所在,帮助幼儿理解测量的关键性技能,在冲突中促进建构。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用随手可得的工具进行测量,如用脚步量一量两架纸飞机的距离;用多少杯水才能装满教室的小鱼缸;用积木丈量种植区的小豆芽到底有多长,脚步、水杯、积木都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在自然测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经验,为后续的标准测量奠定基础,使他们意识到标准测量的必要性。

(三)遵循规律,有序引导自然测量与标准测量

在5-7岁时,幼儿由对测量的游戏模仿和比较的经验中,开始学习使用自然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到6岁以后,幼儿才逐渐认识到标准单位必要性,并尝试使用。在《香樟树》活动中,幼儿处于中班阶段,却在幼儿的记录表中已经有厘米的出现,显然幼儿并不理解厘米的真实意义。把自然测量与标准测量同时呈现,也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学前期的测量首先是真实有意义,能够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测量来解决,能用自然工具进行测量,知道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可以更精确,这些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以测量的探究需要有步骤有规律。幼儿的测量发展分为游戏和模仿、比较、自然测量、标准测量四个阶段,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而不能妄想在一次活动中全部呈现。

(四)运用多种环境,让幼儿进行丰富的测量活动

给幼儿提供多种环境探索测量的概念,反复进行有意义有情节的比较活动,可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测量。

1. 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学测量,有化整为零的效果。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然地感受有關的测量知识,为标准测量积累经验。吃点心时,幼儿边吃饼干边比较,从颜色、形状、大小上进行比较,教师抓住幼儿对于大小比较的关注,考虑在这个情境中最适宜获得什么样的测量核心经验。

环境、材料的丰富性是决定幼儿自由自主操作的前提,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树叶、石子、花瓣、小棒,杯子、饼干、鞋子,在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不需要教师准备,可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操作需求。幼儿还可以随时调整,比影子的长度,幼儿可以随时修正两根小棒的长度,来达到统一标准量的目的。在测量班级的鱼缸体积时,幼儿会发现小杯子和小碗,所得的结果是不同,从而体验标准量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2. 在区域游戏中

正确的测量经验是首尾相接、替代、移动等一系列动作的结合。理解这一动作对于测量结果的重要性,需要幼儿经常进行感性的操作。通过区域游戏中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幼儿获得反复的操作经验,逐渐建立测量的技能。教室的每个区域,从积木桌、娃娃家、植物角,都提供了用于探索测量的真实情境。规划区域环境时,有脚步、小棒、标准尺子测量小舞台、教室等的长度和宽度,为幼儿提供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让幼儿体验并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合适的物体作为帐篷顶,在材料区找一个“更长”的物体,幼儿尝试用积木、蜡笔、吸管测量,区域的自由和丰富,允许幼儿用不同物体作为测量工具,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用不同单位测量同一个物体的结果变化。

3. 在绘本阅读中

阅读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绘本故事是吸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载体。将有关于测量的绘本故事运用于测量活动中,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测量的概念。在绘本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借助画面和情节将测量具体化、生活化。绘本《一寸虫》《我家漂亮的尺》《蜂蜜罐头》这些故事,通过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现了一个具体的测量过程,无论是一寸虫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动物们的尾巴、羽毛,还是不同动物用自己的小脚印去寻找丢失的蜂蜜罐头,故事的冲突、情节的起伏,向幼儿解释测量的核心内容。

幼儿期学习测量,应体现它的启蒙性、生活性、游戏性,在进行测量活动或测量引导之前,教师首先要理清测量的核心经验,了解幼儿测量游戏和模仿、比较、自然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分析本班幼儿处于测量概念发展的哪个阶段,运用生活、游戏、绘本等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参考文献:

[1]美国埃里克森.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2]黄瑾.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作者简介:陶丽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教育集团越秀园区。

猜你喜欢
幼儿教学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
幼儿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培养幼儿“会说话”的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体会
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
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渗透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