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蕊
摘 要:抗日战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传承的伟大精神。因此,上海高校将抗日爱国精神融合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使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抗战精神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并自觉将爱国主义付诸到现实生活中。
关键词:抗战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其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以及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抗战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一、抗战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的精神结晶。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
在抗日战争中,上海地位特殊,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日本侵略的凶狠残暴,上海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争,以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斗争。上海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海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营垒。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上海民众随后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和抵制日货运动。淞沪抗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抗战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人民仰首挺胸,奔赴战场。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精神枢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与自信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在高校思政课中践行抗战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培养四有青年的基本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5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起主渠道的作用。为凸显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新时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需要精神寄托。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方位践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上海高校应把思想品德培养渗透融入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抗战历史的观摩以及抗战精神的学习等,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更为深刻的理解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对爱国主义有全新的认识,更好的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三、在高校思政课中践行抗战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究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胜信心十分关键,因此,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
(一)重视历史,引导爱国情感培养
以抗战精神为依据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绝非机械地学习抗战精神理论,而是必须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突出爱国主义题材方面的教学内容,要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来了解抗战历史。譬如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展出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专题展从“开创和领导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引导抗日潮流砥砺前行”“开辟抗战文化战线”“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开展孤岛抗日斗争”“发动郊县抗日武装斗争”“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八个方面,全方位解读中共上海党组织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领导和推动上海人民进行的全方位、长时间、各种形式、卓有成效的全民抗战的光辉历程,通过这种专题展览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体会到战火纷飞年代的恐怖,引入抗战事件和抗戰英雄事迹来触动学生、感染到学生内心,自觉从内心深处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使先进思想切实转化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共识和行为实践上的遵循。
(二)优化内容,突出国情教育作用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展望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毫不动摇地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渗透基本国情和热爱人民、国土、资源、文化、语言的优秀传统教育有利于维护政治环境稳定,使学生珍视本民族光荣历史和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摒弃崇洋媚外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他们对我国的国情知识抱有很大的兴趣。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渠道和载体,激励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上海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穿插对我国国情、上海时事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对我国国情和上海的发展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比较理性的判断。比如可以将国家规划对上海的定位融入课堂知识中,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一点对培养大学生自觉投入到上海的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至关重要。
(三)课堂延伸,发挥教育基地价值
除课堂教学外,课堂之外的教育基地也是思政课教学关注的重点。教育基地不仅能巩固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理论思考习惯和理论思维能力,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在上海设立86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其中,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专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境内,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高校要积极利用上海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带领学生将思政课课堂延伸至校外的革命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就近就便参观学习、开设流动展览、发布红色学习资源等形式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用参观的访问的形式,为大学生呈现直观的爱国主义素材。
参考文献:
[1]刘圣陶,刘轩.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16(3):133-134.
[2]王晓霞.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贯穿与践行[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13-214.
[3]周靓.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4.
[4]张慧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症结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