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一直是小学数学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几何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推理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纵观小学数学学科来看,空间观念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因此需要教师对空间与几何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归纳,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目标,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挖掘几何知识点的空间联系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空间观念进行培养时,应当立足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选取恰当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小学数学课本有关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教师可以以一个主题为主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空间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系统性的知识,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圆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假如教师在课堂中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圆的面积这部分理论知识内容的话,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来掌握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再加上圆的面积和学生以往学习到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和边长有关,但是目前圆的周长和半径是确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都是通过边长来进行计算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圆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教师在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圆进行全面的观察以及分析,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直接的关联,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无形之中得以提高,并且还加强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对圆面积计算进行全方位的构想,学生也会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图形,促进学生空间结构观念的完善。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立体教学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知识需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去完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思维,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和教学价值,将一些几何图形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可以全面地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述“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假如教师在课堂中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话,仅仅由学生自己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和面积,那么会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也不是非常深刻,因此在讲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三种图形的形成过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这三个图形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三个图形的特点以及结构,在学生脑海中会再一次地加深对这三个图形面积和周长计算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完这三个图形的立体模型之后,要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内容总结出计算这三个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方法,并且思考这三种方法计算思路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结合多媒体所投射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留有一定的时间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讨论成果,当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回答完教师的问题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三个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且让学生进行记录,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三、通过实践开阔学生思维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在对学生讲述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的完善,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述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感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图形的变换以及各个图形之间的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是比较活跃的,并且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为主,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更能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方面知识内容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认识线段”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假如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很难理解线段这一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树立形象化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个弯曲的毛线,之后教师再向学生说:“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将这一个弯曲的毛线变成一个直线,并且观察变直后的毛线有什么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桌子上进行自主性的操作和实践,不断地深化对直线性质的认识,在学生进行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地指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拉伸毛线变直让学生摸摸毛线的两头,并且指出对应的端点,在无形之中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直线的定义画出一个独立的线段,在学生画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线段的方法以及线段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画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的两端画上端点,也有的学生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一条直线,再在末尾上画上一个端点。
學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例如,忘记画端点,也有的学生没有借助直尺导致画出的直线不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自主操作进行良好的引导,教师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无形之中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空间观念进行培养时,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空间观念,教师要立足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选取恰当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自由想象和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