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
摘要:情境教学最初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效果,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儿童古筝教学现状、情境教学必备的条件、情景教学运用于儿童古筝教学的具体策略等三个方面,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儿童古筝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情境教学 儿童 古筝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18-03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外观古朴,音色优美,意境幽深,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成为儿童器乐学习的热门选择。然而,古筝教学模式却十分单一,反过来限制了古筝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古筝教学经验,探索情景建设在儿童古筝教学中的新思路。
一、当前的儿童古筝教学现状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还是宗教音乐,采用的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口传心授”的教學方法,即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古筝因其特有的音乐特点,如:左手按滑吟揉的韵味、具有地方语言腔调特色的音乐流派等,决定了其“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当今古筝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局限性。
经笔者调查,当今大多数古筝培训教育机构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即在一节课中,教师只面对一名学生进行讲授。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培训机构开始尝试小组课教学,即多名学生组成小班级同时上课,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且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有限,这种小组课教学也只是在沿袭了“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换了一种上课组织形式,并未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和起到改善古筝教育教学现状的作用。
(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接受,缺乏能动性,不仅无法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反而会在枯燥的练习中产生厌学心理,视学习古筝为一项任务和负担。
(二)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教学人数决定了有限的教学方法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共同组成的,这四个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教育活动。在古筝“一对一”教学中,教育活动方式受到其他教育因素的影响,必定是单一、有限的。教学活动是单向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上课人数的限制导致课堂上无法进行趣味游戏、互动、创造性活动等教学手段,这些都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学生心理压力大
没有同学的陪伴,在面对授课教师时,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放松、愉快的学习音乐,久而久之,会把上课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丧失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以上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如何在发挥一对一教学优势的同时,克服其局限性,解决其弊端;如何让古筝教学既让儿童快乐的学习,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让儿童在枯燥的练习中既获得情感体验,又能完成教学目标?是每个古筝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市场与教育趋势的迫切召唤。
二、在古筝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到古筝教学中,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自身音乐学习能力。情境教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均有一定的要求,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转变自身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只有当教师从内心深处转变了自身的角色,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真正的主动性学习,而主动性学习是情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必须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聆听,认真揣摩,积极思考,才能在进行情境建设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情感,进而获得对乐曲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要具备能调动课堂氛围、掌控课堂节奏的能力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游戏、互动、歌唱、即兴创作等教学手段来引导、激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获得情感体验,进行知识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个温馨放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显然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具备调动课堂氛围的能力。在儿童古筝教学中,学生由于年纪都比较小,在上课单独面对教师时,往往都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营造积极向上轻松有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除此之外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有具备掌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教师应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随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和表现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尤其是儿童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儿童在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会表现为眼神呆滞、打哈欠,身体则表现为不断地调整扭动等,此时,教师应及时调整上课节奏,停止或放慢学习内容。在进行情境教学中,轻松愉悦的氛围和张弛有度的上课节奏是其必备条件,否则,不但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僵化尴尬的课堂氛围和混乱无序的上课节奏。
(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适宜的上课人数
情境教学不同于“一对一”教学,对教学环境和上课人数有一定的要求。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各种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互动、游戏、创造等活动,这就对教室的活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室的布局、装修、教学道具的摆设也起到烘托氛围,营造情绪的作用。游戏、创造等活动是一名学生无法完成的,这就对上课人数提出了新的要求,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说,人数5-8人比较合适,人数太少,无法有效的组织各类课堂活动,学生也不易产生集体意识;人数过多,课堂氛围和上课节奏不易把握。
三、在古筝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方法策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灵魂。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并提高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情境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初始环节,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调节课堂氛围。在儿童古筝教学中,学生大多是5-10岁的儿童,这个年龄的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望强烈,利用与他们生活贴近问题进行教学导入,一方面能很好的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迅速的带领他们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主动地欣赏和体会音乐,获得情感体验,习得音乐技能。因此,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方法的教学导入,是上好一节古筝课的良好开端。
以乐曲课《春苗》为例:《春苗》是一首四级曲目,在个别考级教材中是三级曲目,达到该层级水平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古筝的演奏技法,也能较快速的识谱视奏,但由于年纪较小,学习程度较浅,对于乐曲所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无法很好的理解,更无法自如的融入到自身的演奏中去。以往教师在此类乐曲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是先进行示范演奏,然后逐个乐句或逐个段落的进行讲解,讲解内容包括技法重点、难点、乐句划分、音乐的强弱处理等。该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逐句讲解并示范,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掌握该乐曲的重难点。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被动接受,被动的接受被教师固定化了的演奏风格,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主观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在《春苗》这首曲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联想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春苗》这首乐曲,大家听到“春苗”这个词,脑海里能联想到什么?”与此同时,教师应在黑板上写下曲目名称,以便于学生理解。听到“春苗”这个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回答:“春苗,就是春天的小树苗。”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乐曲描述的是春天的小树苗”的这样一个画面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思维更活跃一些的学生会进而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树苗茁壮成长的情境画面。那么,教学的第一步便成功了,学生将带着脑海中自主想象的画面,积极的进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二)再现乐曲情境,触发思维联想
在有效的课堂导入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任务了。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将乐曲再现出来,刺激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触发更深层次的思维联想,使学生脑海中建构起一幅律动着的“音乐图画”。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演奏家的演奏视频,也可以当场示范,更加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歌唱的方式将乐曲再现出来。聆听结束后,可以向学生发出提问。例如在《春苗》的引子部分,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从刚才聆听的乐曲片段中,你都听到了什么?脑海中联想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通过之前的问题导入,学生已经对该乐曲的主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聆听结束后,脑海中的画面更加清晰,非常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仿佛在初春的清晨将我唤醒”,“我看到了一个小树苗从土里破土而出,迎着阳光茁壮成长”,“我觉得是描述春天的小雨,刷刷的下着”。学生在对音乐的感知和描绘中,不断地建构着自己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和理解显然不同于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充满个性和想象力的。教师通过这种情境再现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驗,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创造活动情境,丰富课堂实践
实践是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知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们学习课堂知识,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性认知的有效方法。在通过完成对乐曲的初步体验和思维联想之后,学生要把大脑中的情感体验和音乐画面表达出来,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歌唱、舞蹈、即兴创作等活动,最后通过演奏的方式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活动情境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六级曲目《泼水》,这首乐曲是《云南风情组曲》之一,主要描绘了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的情景,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的地方风情。乐曲的第一部分具有浓浓的民族风情画的特征,可以让学生们将脑海中想到的画面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乐曲的第二部分活泼欢快,充满节日气氛,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游戏活动,如模仿跳泼水节竹竿舞边跳边唱,既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云南泼水节的热烈氛围,又可以在游戏中掌握音乐节奏;第三部分,主题再现,音乐趋于平静、安宁,教师可带着学生深情的歌唱,并配以简单优美的肢体动作,感受节日落幕后安静祥和的情绪氛围。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将进一步加深,在将这些感性认知运用到古筝演奏之后,经过反复的练习,最终上升到理性认知。当学生再次遇到同类作品时,会通过体验、感知、创造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将音乐作品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今后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学生不断地将感性材料内化、加工、演奏再内化、加工、演奏,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奥尔夫曾说:“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原本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情景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描绘、创造,进行原本性的音乐活动。将情境教学运用到儿童古筝教学中,可以明显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毅白.基于情境创设的琵琶教学新思路[J].音乐时空,2014,(22).
[2]刘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景教学与应用[J].戏剧之家,2018,(16).
[3]刘珍珍,毕研花.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9,(18).
[4]汪瑜.小学音乐课情境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1,(20).
[5]张黎莎.集体课与个别课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少儿古筝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6]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