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支点”培养问题意识

2020-04-30 06:47宋文相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棒支点周长

宋文相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呢?

从创设情境入手,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堂好课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猫和小狗赛跑。小猫沿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跑,小狗沿直径为10米的圆形跑,结果小狗获胜。小猫心里很不服气,认为它跑的距离比小狗的长。然后,笔者发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知道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必须知道它们跑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已经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所以学生很快就能算出小猫跑的路程;而要知道小狗跑的路程,必须知道计算圆周长的方法,自然地可以过渡到对圆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之中。当学生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出情景创设中圆的周长(小狗走的图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小猫走的图形)时,通过比较,他们得出结论:比赛规则的确不公平。

从操作活动入手,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操作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并提出问题。

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把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用长短不同的学具小棒自由摆放,使之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实践操作,第一组成功地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2厘米、4厘米、5厘米;第二组也用三根长度相等的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三组用长度分别为2厘米、4厘米、7厘米的小棒来围三角形,却怎么也无法围成功;第四组分别用3厘米、4厘米、7厘米的小棒去围,结果也与第三组的情况一样。面对得出的不同结果,学生产生疑惑而急于想知道原因。这时候,笔者再将四组学生聚集在一起,对操作结果进行讨论,由此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再验证三边有怎样的关系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就变得简单了。

从生活实际入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强烈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分类》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分类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接着带领学生到附近超市观察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校文具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学校活动室的器材又是怎么样摆放的,然后让他们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都是同一种(按一定的标准)商品摆放在一起,以便于查找”。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笔者了解到多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应用了解不多。为此,笔者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当学生开始自己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啊?”“怎样求利息?我的压岁钱怎样存最合算?”……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大脑里涌出,学生便有了解决问题的冲动。

(作者單位: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小棒支点周长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算周长
巧移小棒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周长小诊所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