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郭伟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形象化,化难为易,激发学生求知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巧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灵动课堂,“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及思维要灵活,学生在课堂上灵活、灵巧地学;“动”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师生身心俱动。以下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灵动课堂。
一、创设情景调动兴趣,让学习“动态化”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亲近感,利于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利于课堂真正呈现蓬勃生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粉笔”为主,长时间下来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笔者认为在灵动课堂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巧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来刺激学生的眼球,带动大脑思考,从而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一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笔者以动画的形式创设了三只蚂蚁沿树叶边缘进行跑步比赛的趣味情景,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让学生观看三只蚂蚁比赛的视频:一号蚂蚁跑了10秒,二号蚂蚁跑了12秒,三号蚂蚁用18秒。先有生1认为:“一号蚂蚁得冠军,它用的时间最少,跑得最快。”生马上反驳:“三号蚂蚁才是冠军,一号蚂蚁没跑到终点,二号蚂蚁虽然跑到终点,但是没有沿树叶边缘跑。”其他学生也表达各自的观点,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并进行讨论,学生最后发现是“从起点出发沿树叶边缘跑一周用时最短才能得冠军”,这为引出周长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短短十几秒的动画,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地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以教学难点为驱动,将问题巧转化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公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如果仅靠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构架,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大大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借助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大脑三维神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学生理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是“圆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演示,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剪拼操作的困难,还能形象地展示剪拼的过程和结果。笔者利用动画演示把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用红色填充、一份用黑色填充,再形象地進行剪、拼,把整个圆分割成16等份,再把剪的部分交错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便能直观地观察到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并发现所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的关系。不仅如此,通过直观的多媒体展示,学生还发现两个图形什么变了(形状、周长),什么没变(面积);学生也快速寻找到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之间的关系。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形的变化趋势,体会极限思想,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节课有了信息技术手段的加入,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具的局限,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驱力”,突破了本内容的重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师生常态互动,探究思维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并进行大量的板书,学生听讲,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笔者认为灵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课堂师生的互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利于丰富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动画演示学习内容,有助于将抽象知识延伸到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
以“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笔者先让学生回顾如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运用拼组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进行面积的求解,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进行面积的求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转化是学习图形面积知识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看上述动画讨论出多种方法:(1)用拼组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3)用分割法把梯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学生的方法,这个教学过程运用动画演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技术融合推动,让反馈精准化
智慧课堂HiTeach软件有一个重要的“即时反馈”系统,借助反馈器能实时将学生的答题情况生成柱状统计图,让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及时准确了解到全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利用该软件中的“翻牌”功能及时找出不同选项的学生,让学生阐述观点,用课堂生成的错例作为教学素材,展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讨论,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前测题和一个后测题。先通过拉动三角形的一个角来生成新的三角形,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三角形的形状变了,这时三角形的内角和变了吗?学生使用反馈器先做出选择。笔者在反馈生成的柱状统计图中发现,学生选择“变”与“不变”的人数各占一半。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发现量算法、撕拼法、折拼法等方法都可以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接着笔者设计了后测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是42度和85度,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笔者再通过即时反馈的数据发现,所有的学生此时都已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知识点。课堂即时采集的学情数据,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便于抓住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点开展学习活动,有效提高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灵活使用,一线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让教学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课堂更灵动更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宁化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