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吴鹃
摘要:语文学科的学力是指学生在实际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和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力的建设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群文阅读是与学生学力相匹配的一种阅读教学手法,强调改变原有的单篇、孤立的阅读教学手法,以群文的方式,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横向和纵向的全面延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 学力课堂
语文学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必须通过相匹配的教学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才能够达成。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群文阅读呢?
一、内外结合,紧密聚合
群文阅读是一种典型的多篇阅读手法,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共同阅读,在提升学生阅读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阅读类型的思考和把握,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课内文章联系课外阅读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点射状推进形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例如,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以真挚而朴实的文笔,充满感情地对鲁迅先生的生平进行了回忆,从许多日常的琐事中,折射出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是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和把握如何对人物进行鉴赏,同时在字里行间去把握作者那深沉的情感。因此,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并从《我所认识的鲁迅》这本书中节选了一部分,让学生进行联合阅读,多方面了解一下鲁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学生了解到了一个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时间观念很强的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学生看到了鲁迅内心的挣扎和愤懑,懂得了鲁迅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缘由;在《我所认识的鲁迅》片段里,学生看到了那个光芒四射、刺亮一个时代的鲁迅,看到了他的伟大和锋芒。通过围绕“鲁迅”这样一个主旨,这三篇文章紧密聚合,内外联动,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认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学力。
阅读量是开展群文阅读的一个必要前提,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筛选出符合学生阅读成长需求的文章,再将其聚合、压缩,以实现最好的阅读效果。
二、把握结构,有机组合
一篇文章能流传于世,成为经典,除了其流畅的文笔,最重要的便是文章的“文脉”,也就是篇章结构。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总结和沉淀,把握文章的“走势”,从而实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很典型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对各个标志性的空间和时间节点进行了圈注,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回顾这些节点,从而在整体上梳理出文章的脉络。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去阅读《故乡》《社戏》《孔乙己》这几篇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这几篇作品中,鲁迅先生也体现出了很强的写作逻辑,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较而言,又有着鲜明的风格差异。在组合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摸索和体会到文中鲁迅先生心路历程和创作情感的变化,并渐渐体会这种变化是如何在文章结构上体现出来的,从而形成对文章结构更清晰、系统的认知。在日后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
通过对文章结构进行重点强调和培养,能够有效发挥群文阅读的类型优势,让学生在组合阅读中,生成相应的结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而这种点滴的积累,最终都会在学生的语文学力上有所体现。
三、横向联合,整体设计
是否能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判断学生阅读学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数量的增加,更要重视学生阅读质量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文章当中整合信息,把握类型文章的阅读要点。基于此,进行语文阅读的整体框架设计,实现文章间的横向联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中对物候学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关注文章中段落的铺展手段,了解作者清晰的表达关系,找出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阅读《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了解体裁的差异所导致的文章写作手法的不同,从而逐步把握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阅读《敬畏自然》的过程中,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逐步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并在文中初步了解到和谐相处的办法。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逐渐体会到议论文写作的精妙之处,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而在阅读《大雁归来》的过程中,学生又可以体会到作者为大雁能够归来而生发出的喜悦,体会到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款款深情。同时,学生也可以逐步体会散文中不易发觉的文章写作思路,通过找到作者的写作路径,从而更容易捕获有效的阅读信息。显然,在这样一个横向联合的过程中,学生在“提取有效信息”的学习框架和设计下,进行了系列的学习展开,并能够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各篇文章,从而避免拿到文章时手足无措。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只盲目重视阅读量的增加,而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阅读能力的系统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学力,让学生在体会到阅读的快乐的同时,也能构造出自己应有的学科素养和核心能力。
四、组织活动,展示成果
群文阅读是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手法,其有效实施的核心,便是能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能动性。只有学生自己产生了阅读的欲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能。通过举办一些阅读活动的形式,能够有效实现课堂阅读氛围的轻松化,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创造出更加开放自由的阅读环境。
例如,《关雎》是一首行文优美、韵调上口的古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一开始都无法有效深入理解诗文背后的美感。因此,笔者组织了一系列群文阅读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鉴赏力。在课堂的前五分钟,笔者先让学生齐读《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融入自身的情感,以放松的心态沉浸其中。接着,笔者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两人一人一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形成对诗文内容的掌握。在学生对《诗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以后,笔者利用一节阅读课,开展了“《诗经》我知道”的主题活动,学生可以上台分享自己读过的课外篇目的感受,也可以给别的学生介绍一些《诗经》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进行了展示,形成了知识在集群中的传递效應,既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内容,又提升了自己阅读的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组织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学激励方法,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既拓展了自己的阅读面,又加深了自己对阅读内容的挖掘深度,促进了对文章的理解。
群文阅读是一种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手法,打破了原有的阅读课堂孤立、机械化的教学困境,形成了教学空间和教学资源上有效的双向拓展,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构建语文学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红红.在群文阅读中实施“五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6(03).
[2]徐振峰.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J].课外语文,2019(19).◆(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