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桂玲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第一负责人,也是学生接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班主任工作也要实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小学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区别对待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致使小学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班主任给予更多关怀和关注;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对他们的关怀就少一些。这就导致了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对待中,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二)管理模式陈旧,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很多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当班干部,而学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每个人都有参与管理的权利,但是很多班主任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班主任这样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得许多学生不关心班级事务,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于大部分小学班主任来说,以人为本理念只是停留在教学思想上,班主任并没有领会其真正的精髓,沒有将其运用在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中。目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优势、个性化需求等没有充分把握,导致学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阻碍其个性化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小学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要以学生为本,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教育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班主任要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 “引导者”,满足学生身体上、心理上的需求,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模式,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采取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民主。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采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事务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权、竞争权、发言权和监督权。首先,在班干部的选择上,不能单凭学习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言行举止、思想品德和责任意识等,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确保每个有意愿的学生都参与到班干部的评选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状态。其次,在班干部确定之后,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班委会部分成员和其他学生组成,对班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避免发生滥用职权和消极懈怠的现象。最后,在做班级重大决定的时候,班主任要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思想上还处于认知阶段,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除了父母、家人外,班主任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们都看在眼里。此外,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榜样,用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标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当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偏差时,班主任不能大声责骂,应语气平和地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感化、帮助学生。
(四)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管理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小学班主任应建立完整的个性化评价管理体系,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综合能力等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中的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与家长沟通,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联。所以,小学班主任应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并进行相应指导,促使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理念已成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小学班主任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采取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国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