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育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史料对教科书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进行佐证。如在学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引用《南京条约》的原文来印证教科书中《南京条约》的内容。如《南京条约》第3条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主掌,任便立法治理。”用这段史料与教科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进行比较,便会发现英国侵占香港岛的虚伪嘴脸与真实目的,与教科书的简单表述相比,史实更加有料。这些引用起到了佐证教科书中的历史事实之作用。
在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可以引用原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两幅图片,即《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和《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民族之间服饰的相互影响,从中体会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让史料在这个过程说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学习《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这一课时,可以播放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从盛大的阅兵场景中感受新中國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一段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真实地感受到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还可以让学生自发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是文字材料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进行《马关条约》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运用两幅地图,一幅是《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另一幅是《马关条约》增辟四口通商的地图。先让学生读第一幅地图,找出通商的五个城市,说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然后让学生读另一幅地图,找出增辟的通商的四座城市,说一说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征—深入到中国的内地。最后,让学生把四口通商的城市与五口通商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作一比较,说出之间的不同。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四口通商的城市逐渐深入中国的内陆。学生从中体会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引用史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引用的史料,大多是文言文。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在引用这一类史料时,要注意到文言文的难易程度,尽量引用一些浅显的、学生阅读没有多少障碍的史料。第二,史料的运用要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服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并预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在史料的选择上,要坚持唯物史观,要运用经得起推敲的史料,切不可标新立异,与教科书的观点相左,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
(作者单位:盐城市亭湖区便仓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