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运算能力相对较弱,常会出现运算或理解失误。究其原因,一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课堂生成不够,缺少该有的操作实践和算理演绎,学生被动接受,感悟不深,计算不得法;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三是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内容枯燥,练习繁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采取哪些优化策略呢?
一、 用活教材中的情景图
用“活”静态图。教材中的例题都是以静态图呈现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使静态图转为“动态图”,加强直观教学。例如经典的演示教学法,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或者动手画教具,把静态的计数器、实物图之类的图例具体成一定的动作演示,随之形成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如一年级连加连减的教学,教材中是一幅静止的小朋友摘丝瓜的图,先摘下3根,又摘下1根。那么我们如果用画、剪的方法制成教具,用先后出示的方法让丝瓜“动起来”,摘下来、再摘下来,结合具体的动作来理解运算的意义,而不是仅仅依靠静态图来解释连减运算的意义。
二、 促进“理”与“术”的有效融合
算理是计算的原理和依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不清,算法难以牢固;算法不明,计算技能难以形成。因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形成运算能力的两翼。针对低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受生活经验不足、对现实问题的理解障碍较多等因素影响,对算理算法的形成主要通過操作来理解。主要借助摆小棒、圆片、计数器,在操作实践中来清楚算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操作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行为操作,如摆小棒、圆片等;其次是表象操作,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回忆,或观察图例在脑中回想;再次是符号操作,看图进行运算(有时没有图)。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其中尤其应该要重视表象操作,行为操作的目的是形成表象操作。
算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例题设计的丰富、例题出现的次序、例题内涵的探究都需要老师的精心安排。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如《除法的初步的认识》则需要以教师教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疑惑,多表扬发言态度,少批评发言错误,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人的发言,力求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三、 加强口算日常训练
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口算的训练,功夫在平时,教师可以在预备铃响后的2分钟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使口算训练经常化、长期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还可以采用听算(老师说题,孩子听写,考验孩子的注意力)、视算(看着黑板或PPT算)、开火车(看孩子口算的熟练程度)、默算(用口算题卡,每天每人一页或一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这些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每天一练,每周评出口算之星,每月评出月度口算之星,这样的口算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兼顾加减乘除运算,复习旧知,启发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候课时就集中注意力,为新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 重视计算习惯培养
在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良好的计算意识、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认真检查习惯:检查书写是否工整,检查数字和符号有没有抄写错误,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检查数位有没有对齐……估算验算习惯: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中,通过估算可以初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的范围值,估算时最好与现实情境相结合。
(作者单位: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