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安
摘要: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有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怀,有一双察言观色的慧眼,善于倾听,懂得学生的“大众思维”,做“最坏的打算”,注意“留白”。课堂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甚至教师一个人的“秀”台,而要成为全体学生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的公共舞台,最好是“一个不能少”。
关键词:“一个都不能少”倾听大众思维留白
一次听课后,有老师问我:这节课怎么样?我反问:您觉得大约有几成学生到达了终点站?老师们笑而不答。是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旅行,当我们老师自认为到达目的地时,要看看身边还有多少学生。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
一、要有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怀
关爱每一个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真正优秀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越是‘后进生,越是多关注”。所以,他们的课堂总是给予“学困生”更多的机会,更多地关注关爱“后进生”,这是他们的教学“秘诀”。上海几次参加国际PISA测试总是遥遥领先。数据显示,前27%学生的均分只比第二名国家(或地区)多几分,而后27%学生的均分却比第二名国家(或地区)多几十分。托起底部,“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上海基础教育成功的“秘诀”。
二、要有一双察言观色的慧眼
我曾听过一节小学语文课,执教教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她的眼睛始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捕捉每一个细节。课堂上,教师不能见到一两个学生思维在闪光,就立即“接招”,置其他学生于不顾,而是要“眼观四路”,看到大多数学生的目光和表情,及时了解所有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实际,做出即时调整。
三、要善于倾听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认为,“倾听儿童的声音是教学实践的基点”“杰出的教师无不在课堂里把精力倾注到由每个儿童的声音相互关联而形成的整体声音的倾听之中”。遗憾的是,许多教师非常擅长“讲”,而且常常是“一讲到底”,就是缺乏“倾听”,缺乏那种“倾听花开声音”的耐心。
有一次听课,我坐在一位学生旁边,他在练习本上写的解法非常棒,但在站起来回答时,讲得磕磕巴巴,思路不够清晰,执教教师很不耐烦地说:坐下。我真的替这位教师惋惜,如果他能够耐心地听明白这位学生的表达,并把他精彩的思路介绍给全班学生,听到全班学生的惊叹,那该是一段多么美妙的课堂时光。
四、要懂得学生的“大众思维”
一次国培讲座时,我曾问在座的教师: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中,多数学生会困在哪里?难在何处?教师的回答“五花八门”,有几位的回答离学生的“大众思维”相去甚远。一般来说,在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中,学生首先会困在定理的证明,这是因为,用“构造法”来证明一个定理在初中很少遇到。其次,有些学生在应用定理时,会把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混淆。再次,当遇到用字母表示三条边(如: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m2+n2、m2-n2、2mn,其中m>n)的情况时,要判断三角形是否直角三角形时,有的学生会“无从下手”。
以上判断,既是在平时教学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对学生“大众思维”的一种理性思考。因为这里的证明方法首次遇到,所以大多数学生会被困;因为两个定理相似度高,所以不少学生易混淆;因为字母比数字抽象,而且不能一眼看出谁是最长的边,所以肯定会有学生无从下手。这些其实都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具体化表现,具有一定的“大众性”。
五、要做“最坏的打算”
所谓“最坏的打算”,就是要考虑到那些“最糟糕”的思维,并对其归类分析,以便应对。在一次展示课活动中,工作室的成员小张老师到某校借班上课,内容是“二次根式”的复习。因为知道这是一所薄弱学校,小张老师备课时已经尽可能地预设每一道题目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以便课上帮助学生改正。但在巡视时,学生出现的错误情形还是令他十分意外:
题目:当x满足时,代数式2+x+2-xx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错误情形1:x>0;错误情形2:x=-2,-1,0,1,2;错误情形3:x>-1且x≠0;错误情形4:x≤2且x≠0;错误情形5:x=2;错误情形6:x≤-2;错误情形7:x≥2;错误情形8:-2 学生几乎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都“排列组合”出来了!如果不是认真观察、仔细收集,无论教师怎样想,也想象不出学生有这么多的错误。更何况许多教师根本就没有“想学生之所想”的意识,总是“一厢情愿”地讲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却不知究竟有几个学生能够理解老师念的“经”? 六、要注意“留白” 有的教师非常重视课堂的“大容量、高难度、快节奏”,像是在给自己上复习课,而不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教师在内心深处都认为“法乎其上,得乎其中”,遗憾的是,教学中恰恰相反,“法乎其上,得乎其下”常常困扰着我们,这就是常常“吃力不讨好”的原因。 当然,“一个都不能少”不是向最低水平看齐,而是從最低点起飞,然后爬升,最后的高度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或标准之上。 有人也许会问:这样会不会埋没精英?我的回答是:不会!只要把精英学生也拉到团队中来,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去思考怎样帮助其他同学,他们的思维会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更清晰的整理和优化,他们的数学表达也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别人的人其实收获最大。 我始终认为,课堂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甚至教师一个人的“秀”台,而要成为全体学生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的公共舞台,最好是“一个不能少”。本刊特稿【编者按】 儿童创造信息,是有效教学的首要证据。教学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发出的信息,而要看儿童创造的信息。如果儿童创造了信息,那么我们就要研究他们创造了怎样的信息,他们是怎样创造信息的,这些信息是不是优质的,如何让信息更加优化……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通过理性思考与课堂实例,深度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