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首要证据:儿童创造信息

2020-04-28 14:41张菊荣
关键词:目标素养儿童

摘要:“儿童创造信息”,强调课堂信息创造的主体是儿童,信息的性质是创造,即在课程与教师的支持下,儿童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经验经过“化学反应”创造新的经验,至此,儿童才算是真正“学会”。有效教学的标志是儿童的“学会”,儿童创造信息、创造课程所期待的信息,是儿童“学会”的证据。儿童创造信息,不会侥幸成功,需要教师的专业支持。

关键词:儿童创造信息课堂评价有效教学

衡量有效教学的首要尺度是学生预期目标的达成。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要看学生是否创造了能证明目标达成的学习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有效教学的首要证据就是“儿童创造信息”,如果儿童没有创造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就不能说教学已经完成,哪怕教师教得很多、讲得很累。关于儿童创造信息,我们需要叩问:什么是儿童创造信息?我们期待儿童创造怎样的信息?如何帮助儿童创造期待的信息?

一、基本内涵:什么是儿童创造信息

首先,信息创造的主体是儿童。在教学现场,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说:“我已经讲过了。”教师说:“我已经告诉你们很多遍了。”教师指着黑板说:“我上次告诉你们的时候,答案是写在这里的。”然而,总是有学生记不住,总是有学生答不上。于是,教师很不开心。

我们所希望的是什么?是教师告诉学生,学生记住了,然后把信息“还”给教师。——的确,一个学生如果连基本的记忆也没有的话,学习将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但是,学习的含义应远远超越记忆,更何况,记忆本身也需要学习。如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复制教师的话(有些甚至不是教师的话,只是教师搬运了别人的话而已),那么课堂上可能也充满着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却不是学生。学习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事,儿童理应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而不是复制者。

其次,信息的性质是“创造”,不是复制,也不是指儿童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知识。关于学习与信息的关系,崔允漷教授认为,学习必要经过信息的“两次转换”:第一次是从“教”的一方转向“学”的一方,这是信息的人际转换;第二次是学生的信息加工,将其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是信息的自我转换。

儿童创造信息,就是要完整地完成信息的两次转换。我们不妨把第一次转换比作信息的“物理位移”,此时尚未实现信息的创造。儿童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吸收,原有的知识与新来的信息产生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与“物理位移”不同的是,它能产生新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经验,才算是实现了信息的创造。那么,我们又如何证明儿童具有了新的经验呢?这就要依靠“评价”——在新的情境中,儿童能否凭借新的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儿童创造信息的实质是实现真正的“学会”。课程目标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师是否教了,也不是看学生是否学了,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儿童创造信息,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会”。什么是“学会”?就是知识为我所有,变成“我的知识”,即变成“带得走的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可以面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

二、应然特征:我们期待儿童创造怎样的信息

儿童创造信息,当然是指儿童创造优质的学习信息。这种优质的学习信息,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本质的。课程学习不是无主题变奏,而是定向的创造。儿童创造信息,不是远离课程目标,眼花缭乱地创造大量的无意义信息。我国近些年研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直指课程的核心本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创造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在数学课堂上没有催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需要的信息,那么,课堂无论怎样热闹都是没有意义与价值的。具体地说,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等,或者,这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获得的,而仅仅是被告知的,学生只是在外围打转,那么,这样的信息就将远离语文学科本质。认识学科本质,是极其重要的。不在本质上下功夫,再学一百年,仍然是这一领域的外行。

二是迁移的。此处所说的迁移,其实已经是一种创造,学习信息如果只是局限在原有的情境中传递,那就谈不上创造。儿童创造信息,就是在考量儿童的迁移能力。迁移的特征,要在新的情境中才能显现。在新的情境中,儿童综合调用所学,产生新的思考,形成新的方案,做出新的行动,这些学习信息,才具有创造的意味。实现迁移的前提是对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理解就是能迁移,而不仅仅是信息的再现。我们所期待儿童创造的信息中,应体现出这种高阶思维的特点。我们强调学生信息的迁移性特征,也是我们对核心素养的呼唤。

三是提升的。儿童创造信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绝非一种一次性的结果。在儿童创造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要能看到信息的不断优化:从不会到学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甚深。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儿童的学习信息如果只是平面重复,所谓“会的本来就会,不会的依然不会”,教学就缺乏有效性。我们期待的是虚假的信息得到澄清,错误的信息得到纠正,概念化的信息得到实证,表面化的信息见到本质;是从此处走到彼处的信息,而不是原地踏步的信息。

四是整体的。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经验”的理论。我以为,这里的“一个经验”当是指一種完整性,即儿童通过学习获得一种可以完整做事的经验。儿童的所有信息(经验)如果不能综合起来表现出其完整性,而只是一些碎片信息的叠加,那就不能转识成智。因此,我们期待儿童创造的信息,向着整体性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帮助儿童开展碎片化信息的结构化处理。

五是独特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一条建议就强化了这样的观点:“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人的独特性,儿童的独特性,注定了信息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存在方式的独特性。我们要尊重这种独特性,顺着这种独特性去开展教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儿童成为同一个样子,而是要顺应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去帮助其成为该有的样子。当然,所有的独特性背后,都有普遍性。独特性只是普遍性在不同儿童身上的不同表现,是公共知识的个人化建构。在儿童信息的处理中,我们要特别关注独特的信息,往往这些独特的信息背后,隐藏着极其重要的、有趣的教学价值。

六是多元的。我们期待儿童创造的信息是多元的。这里说的“多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信息,即尊重其独特性,因为个体的独特性使得整体上具有多元性;二是要鼓励同一个儿童创造不同的信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只有一张王牌,而要有多种方案。那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要鼓励儿童的多元思维,鼓励儿童穷尽其思维的可能性,创造“一个人的多元信息”。

三、专业支持:如何帮助儿童创造期待的信息

我们对儿童创造信息的期待,绝不是抱着“撞大运”的想法,侥幸地想着儿童不经过教师的专业介入就能够创造课程期待的信息。如果是这样的话,课程教学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帮助儿童创造信息,教师需要给予怎样的专业支持呢?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判断儿童创造的信息是否优质,首先应该基于學习目标。优质的学习信息一定符合学习目标的指向。因此,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前提,目标错了,教学的所有努力就会南辕北辙。学习目标代表了课程教学的方向,也指引着儿童学习、创造信息的方向。学习目标应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资源、基于学情。在当前,要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对接,只有学习目标对接了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不偏航。时下,有一些教学改革,要么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新概念,形似实无;要么“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一切新生事物抱有敌意,一条老路走到黑。这两种做法都是令人担心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统一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来,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课堂学习目标对接核心素养。

二是采用任务驱动。儿童是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创造信息的,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决定了儿童创造信息的机会。学习任务要匹配目标、明白可行,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儿童创造信息,要是“完整的过程”而不是琐碎提问,更不能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练习题了之。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应该要让学生完整地理解:做什么(任务内容与情境)、怎么做(任务时间、过程与方法)、做到怎样(任务规格与质量要求)。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让学”的要求,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任务要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创造信息;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要收集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学习信息的处理,要帮助学生提升。

三是提高信息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做“蒙着眼睛的人”,要精准地收集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并高效处理,处理方式可以是示范性的,也可以是师生对话式,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处理来提高信息质量。我们特别强调关注“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新手教师喜欢收集“最好的信息”来分享,殊不知,对于学习来说,“最好的信息”是指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比如典型的错误、新颖的思维、可结构化的信息、特别能通过改进显现提升度的作品,等等。信息的优化过程,就是学习的提升过程。

四是优化课堂生态。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区域的教育生态,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生态,儿童创造信息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生态,没有良好的课堂生态就难以有优质的儿童生态。为此,我们提出“创造课堂四现象”的设想并开展了深度的实践。“儿童创造信息”是其中的“第一现象”,是“核心现象”。另外的三种现象正是为了支持“儿童创造信息”的。这三种现象分别是:(1)有整块学习时间——没有整块学习时间,儿童就无法加工信息以创造信息;(2)能穷尽思维可能——只有穷尽思维的可能性,信息才能充满并释放;(3)让同学成为同学——在同学的相互启迪、相互支持下,相互激荡,信息才可能倍生。

有效教学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儿童创造信息,创造合乎课程要求的信息,当是有效教学的首要证据。

参考文献:

[1] 张菊荣.评价驱动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1).

[2] 张菊荣.谈谈学习信息的优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2).

[3] 张菊荣.课堂需要“整块学习时间”[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3).

[4] 张菊荣.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4).

[5] 张菊荣.让同学成为“同学”:观念、行为与文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0(5).

猜你喜欢
目标素养儿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