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在高职实践教学中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建筑制图课程为例

2020-04-27 06:50杨铭键余德孙江璐潘彦颖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易用性效度信度

杨铭键,余德孙,江璐,潘彦颖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7)

近年来,随着4G网络的覆盖,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APP作为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应用的热点议题。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工程中的特色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APP技术并且有效地进行实践操作是现阶段面临的棘手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接受的主体,其对教育APP技术手段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成效。本文运用TAM模型,设计面向高职实践课程的教育APP的调查问卷,分析教育APP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践成效。

一、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持续推进,教育APP的相关研究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庄丽分析了教育APP在创客实践教学中实施的优势及途径。〔1〕王军等探索成人对儿童使用教育APP应用的态度及影响因素。〔2〕梁培培在用户与移动融媒介交互的U-DPMFC模型基础上,立足于用户体验视角,从媒介、平台、设备、形态和内容等五大层级对“英语流利说”APP展开分析和评述〔3〕。

江建国利用信息化技术,遵循“学用紧密结合、实践运用至上”的基本原则,构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平台,营造“虚拟”商务场景空间达成模拟真实商务情景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4〕谢俊清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程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中“高危险、高投入、高耗材,难监控、难实施、难再现”的问题〔5〕。

二、研究假设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TAM 模型和对比试验,深入探讨教育APP在高职实践教学应用现况,调查学生行为意向,剖析学生对教育APP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及程度,并依次探究性别、班级规模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假设:

H1:感知有用性与学生采纳和使用教育APP行为意向正相关;H2:感知有用性与学生采纳和使用教育APP使用态度正相关;H3:感知易用性与学生采纳和使用教育APP使用态度正相关;H4: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H5:使用教育APP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正相关;H6:采用教育APP对实践教学成绩提高有显著影响;H7:性别差异对教育APP使用效果无显著影响;H8:班级规模对教育APP使用效果无显著影响。

三、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与数据收集

1.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使用教育APP学生用户中收集数据, 依托TAM模型来验证上述H1-H5假设。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一所高职院校大一新生,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和分析其对课堂教育APP这种新型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感知和认可情况。

2.调查问卷的设计如表2所示,用来构成每个变量的问卷项目参考了以往研究的成果和范式,以确保问卷内容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本研究使用的7级李克特量表,总共12题,要求参与者对当前的调查问卷提出的问题陈述进行评价。量表的分值范围包括非常不认同(1分)、不认同(2分)、稍微不同意(3分)、没意见(4分)、稍微认同(5分)、认同(6分)、非常认同(7分)。此调查问卷包含12个问答项,其内容涵盖所有四个TAM模型组成构面(见表1)。

表1 TAM电子问卷设计表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42份,其中有效问卷212份,无效问卷(所有选项选7分)30份,有效率为88%。最后,使用SPSS22.0和AMOS2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整、处理与分析。

(二)数据分析

1.问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度量是靠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体现出来的。本问卷采用目前使用最多的Cronbach’s α值检验法。当α值大于0.70 时,可认为问卷的信度较高。对本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发现,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各测量维度的α系数均大于0.70(见表2),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是问卷效度主要内容。在内容效度方面,问卷的测量题目均参考和修改自国内外得到高度认可的相关研究文献,因此效度较高。在建构效度方面,一般以求取测量模型的聚敛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聚敛效度需要提取测量项目的负荷量、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AVE)。分析数据显示,测量问卷具有较好的因子负荷(因子负荷量均高于0.65,见表1)和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组合信度值均高于0.70,见表2)。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方差(AVE)均大于等于0.5,说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表2 TAM模型问卷信度与效度计算结果

2.模型拟合度与假设路径分析。采用AMOS23.0软件对建构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发现模型的各拟合度值均在理想范围内,说明研究模型拟合度好、可用性好(具体如表3)。

表3 模型拟合值数据表

表4 路径检验表

(注:***p<0.001)

3.假设检验。对研究模型的假设路径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p<0.01水平下,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向4条路径显著,即研究假设H1、H3、H4、H5是成立的。感知有用性→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故假设H2部分成立(具体如表4)。

四、对比实验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部分研究依托对比实验来验证上述H6-H8假设。

(一)数据收集

通过建筑室内设计专业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1班和2班(合班1)、3班和4班(合班2)、5班(单班)。对合班1(102人)和单班运用教育APP新型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合班2(91人)运用PPT等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最后,进行制图实践测试。

(二)数据分析

得到两个合班平均分值如图2所示。使用了教育APP的班级学生(无论男女)的平均分均远高于未使用教育APP的班级。对是否使用教育APP与实践成绩进行卡方检验,p=0.003<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显著。H6假设成立。

此外,通过图1,发现使用教育APP班级的男女学生成绩近似相等,并无显著差异。H7假设成立。

通过图2单班(31人)和合班1(102人)实践考试分值对比可知,对于女性学生,班级规模并无太大影响;然而对于男生,合班授课的实践成绩反而高于单班授课班级的实践成绩。此外,对单合班与实践成绩进行卡方分析,p=0.0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8假设成立。

图1 使用教育APP前后男女生成绩对比

图2 使用教育APP时单班与合班上课对男女生成绩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图具有负向影响,不满足H1假设的要求

可能是处于运用教育APP的初始阶段,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教育APP的作用,更多只是满足教师要求以便签到统计及专业实践作业收集。此外,学生也并没有意识到教育APP与传统QQ微信通讯APP的差别,因此造成感知有用性越正向,行为意图越不正向。今后,应从加强教育APP功能的宣传引导,正视教育APP带来的学习便利性,力求学生在运用教育APP方面达到善用、会用、懂用的目的;从教育APP资源的丰富性和及时性方面提高用户的感知有用性。

(二)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不满足H2假设的要求

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并没有觉得在线点名互动与提交作业,还有视频动态学习与传统的QQ微信有多大的差别,反而认为新的教育APP增加了他们的使用负担。因此,教育APP在特色功能方面,如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环节应当加强应用实践,从而增强教育APP的使用意向。

(三)使用态度对行为意图具有正向影响,满足H5假设的要求

数据结论表明学生使用态度越积极,教育APP的使用率越高。要提高学生的使用态度,除了通过教育APP强化课堂互动之外,应该在课堂上不定期举办有奖征答,例如以基础知识问答、计时在线制图竞赛等方式,在答对者中抽出幸运儿,对制图竞赛速度最快及最准确者,赠送制图工具及增加平时分等方式,提高教育APP使用的积极性。

(四)感知易用性对态度、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正影响,满足H3、H4的假设

教育APP的操作易用性及操作界面的简易性是学生使用教育APP的第一要素。研究表明,更便捷的操作才能更好提升学生的意愿,学生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更好地发掘教育APP的重要作用。

(五)教育APP教学效果不受班级规模影响

H6假设成立,说明教育APP在实践教学中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H7假设成立,说明性别因素对教育APP的接受程度并无区别。合班与单班学习,女生成绩相差无几,而班级规模大,男生成绩更好。这说明,女生课堂独立性较强,不易受到班级规模效应的影响,而男生更愿意参与信息化互动,班级规模增加了配对成组互动的可能性,从而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

因此,加强教育APP推广应用,正视教育APP的有用性的宣传讲解,提升教育APP易用性成为当务之急。

六、对策建议

(一)加强课堂激励制度建设,营造智慧课堂氛围

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APP应用氛围,成为推动教育APP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主要任务。首先,学校、教师应积极推动学生使用教育APP相应课堂奖励政策,从课堂教学方式上引领教育APP应用,即将学生能否使用教育APP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依据之一,从制度上激励学生采纳和使用教育APP。其次,教育APP的应用与学校的应用氛围有很大关系,不同学校应用氛围不同,学生采纳应用教育APP行为也就不同。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细化并设置学生应用教育APP评价与奖励机制,引导学生应用教育APP,逐步形成学生会用、想用、善用的风气,进而促进学生采纳和使用教育APP。

(二)做好教育APP功能有用性宣传工作,提高学生感知有用感

要推动学生采纳并使用教育APP,就必然要求做好学生前期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教育APP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从了解、理解、应用到精通的复杂过程。可见,一次培训难以达成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必然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培训等培养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先花时间进行课堂APP的宣讲,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集中培训与日常教学教研全面贯通,达成学生观念的转变、应用技能的掌握,进而实现学生教育APP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提高学生感知有用感。

(三)优化教育APP使用模式,提高教育APP课堂易用性

研究显示,学生是否采纳和使用教育APP受其易用性的影响很大。教育APP界面的设置、操作的简洁都是APP开发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重点。相关企业要提供技术支持工作,提升技术服务质量,促进教育APP教学应用。其次,应组建由软件技术员、高校研究者和一线应用教师组成的技术应用指导团队,从技术怎么用、怎么用得有效等角度为教育APP提供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最后,凝聚各方力量,对教育APP在技术上的不足进行改进,形成更易用、更好用的教育APP平台,以更好地解决高职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易用性效度信度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平衡损失函数下具有时间效应和通胀因子的信度估计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复杂图形测验对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非痴呆的诊断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