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宴铧
(辽阳辽化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3)
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冠心病的一种,主要是不稳定型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造成冠状动脉不同程度闭塞、心肌缺氧缺血等综合征[1]。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率较高。从临床最近几年接收的患者数量来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如不能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缺氧症状就会持续存在,心肌能量处于长时间供应不足的现象,由此降低心肌收缩力,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2]。因此,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曲美他嗪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接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时间段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判断标准。研究活动实施期间依照双盲原理将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且均为3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为(63.8±4.3)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5例,Ⅳ级14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15,患者的年龄为51~78岁,中位年龄段为(64.6±4.8)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6例,Ⅳ级1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类基础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调制利尿、抑制心肌重构与交感神经兴奋性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替格瑞洛(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079)治疗第1天患者口服300 mg。随后依据其病情调整为100 mg/d,同时服用相关的调脂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远大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806)治疗。患者每天服用3次,每次20 mg。药物服用剂量,可依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给药方式与剂量。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DD、LVEF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DD、LVEF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对比(±s)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变化。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射血分数(LVEDD)、舒张末期内径(LVEF)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已改善显著,心绞痛发作次数相对治疗前降低80%以上,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基本恢复;有效:治疗后的心绞痛症状显著改善,发作次数减少幅度在50%~80%,心电图检查ST段改善明显;无效: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并未达到相应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数据,处理时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应用均数(±s)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百分比(%)表明,组间差异采用χ2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与治疗前后ST段变化比较: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对照组为71.8%,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1例,低于观察组的87.2%,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检验两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电图ST段无区别,治疗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好,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心电图ST段分别为(3.65±1.03)MV与(3.57±1.05)MV,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ST段分别为(2.01±0.31)MV和(2.44±0.88)MV,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DD、LVEF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对比:治疗前的LVEDD、LVEF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各项数据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均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好,检验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改变较为复杂,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3]。且此种疾病不稳定性非常显著,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将可能引起疾病进展,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稳定型心绞痛与慢性心力衰竭均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4]。在生活方式不蹲调整,生活模式改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在不断升高[5]。不稳定型心绞痛如不能及时治疗,就会导致心功能持续性恶化,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在现代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过程中,临床中供选择的治疗药物不断增多,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6]。但具体来说,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心功能恶化仍旧是临床治疗治疗的重难点。
临床治疗,主要是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与心功能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产生机制主要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以及形成的血栓[7]。基于该种疾病的产生机制,临床基础性资料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种药物属于非前体药物,起效时间快,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出血风险较小[8]。从药物属性来看,替格瑞洛是非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患者口服此种药物后,就会直接进入体内并作用于受体产生可逆性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有学者指出,替格瑞洛的相对比氯吡格雷的效果更快,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临床中使用该种药物,患者个体性差异与出血风险均较低。曲美他嗪是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有助于葡萄糖氧化,同时还能够抑制游离脂肪酸氧化效果,在优化心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心肌细胞利用有限的氧产生较多的三磷腺苷,有利于增强心肌收缩功能[9]。并且曲美他嗪能够抑制内皮素与自由基的释放,确保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同时还可缓解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受损,药物作用时间相对较长[10]。
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选择我院接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对照组为71.8%,低于观察组的87.2%,检验两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电图ST段无区别,治疗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好,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联合治疗对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具有明显的效果,有利于改善ST段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DD、LVEF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各项数据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均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好,检验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在纠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见,曲美他嗪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较理想。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将替格瑞洛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效率,并且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