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媛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是重任。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达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生猪产业是我国畜牧业中的主要产业。中国是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一大国。2008年以来,我国每年出栏的肉猪数量超过6亿头,2010年超过7亿头,生猪存栏量常年保持在4亿头~5亿头之间。在全球十大生猪存栏地中,中国常年稳居第一。另一方面,猪肉是国内最大的肉类消费品种。近年来我国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量在20公斤左右,猪肉消费量占国内肉类消费总量的75%左右(《中国统计年鉴2018》)。生猪产业对经济发展、民生消费乃至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是一个普遍现象[1],生猪产业同样不例外。生猪养殖户不可避免会遭遇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等各类风险。农业风险虽然不可避免,却可管理,养殖户往往通过不同决策组合来管理风险[2],降低风险导致的不确定性[3]或风险造成的损失。常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多元化经营、使用低风险投入品、农业保险、对冲交易、订单农业等[4],不同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存在差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现实背景下,考察养殖户对风险的认知和对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在了解养殖户真实需求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使风险管理工具更有效地发挥为生猪产业“保驾护航”的功能。
结合Jain和Parshad提出的“整合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矩阵”[5]和中国实际国情,表1列出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多元经营意味着不局限于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是农户根据对长期种养经验的总结而得到的一项预防和分散自然风险的工具。外出务工或兼业也是多元经营的方式之一,体现为在家庭中引入非农生产和经营以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6]。然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化与专业化,且一些本应由专业化带来的利润可能由于多元化而损失[7],利用多元经营规避现代农业风险的应用空间可能逐渐缩小[8]。信息的掌握、技术的提高和管理的完善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农户尽量多的掌握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购置现代化设备,改善卫生防疫条件,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可能遇到的生产风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风险的发生。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享受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统一销售农产品和资金借贷服务。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市场价格和渠道信息、种植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以及兽医服务等。组织统一购买的农资包括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和动物种苗等[9]。以上服务有助于规避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订单农业是一项规避农产品供求双方价格风险的机制。订单农业对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标准提出要求和约束,相当一部分农户很难有与之相配合的能力和实力,并且如果农户由于订单要求改变现有种养方式,改而从事一些生产投入较大或技术难度高的生产,将被动地依赖于订单发起人,可能陷入更大的生产风险[10]。作为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为普遍使用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生猪保险)能向农户进行现代风险管理的教育[11],事先通过政府的农业风险管理宣传教育,及保险公司对投保农户进行的防灾减灾措施的指导,降低了农业风险事故发生概率,有效降低了农户自身承担的风险,维护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12-13],同时组织补偿基金补偿损失的功能有助于恢复生产[14-15]。此外,农业保险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努力,有助于应对自然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如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降低了价格波动等造成的市场风险。
表1 生猪养殖风险管理工具
注:正规机制指基于市场的行为或政府提供的机制,非正规机制指个人、家庭或团体(如社区/村庄)的安排(2000/2001世行报告);事前工具指风险发生之前的风险承担或分担工具,事后工具指风险发生之后的风险处理方式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年12月底对江苏省2个地区和2016年1月初对河南省3个地区共12个乡镇生猪养殖户的调查。调查区域包括江苏省阜宁县(三灶镇、吴滩街道)和淮安市淮阴区(棉花庄镇、吴集镇、徐溜镇)以及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梨河镇)、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朱仙镇)和杞县(付集镇、于镇镇、竹林乡)。从样本区域的选择来看,江苏、河南两省均是生猪出栏数量位居全国前十的省份,且阜宁县、淮阴区、祥符区和杞县均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本研究将新郑市纳入调查区域是由于“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集团坐落于新郑市,其注重与农户合作的“雏鹰模式”,充分带动了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该地区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
分别在5个地区各随机选择2~3个乡镇,对每个乡镇下辖的所有村级单位随机排序,先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村级单位,之后每隔一个,选择一个村级单位,要求参与调查的村级单位根据本村养殖户的数量保证至少一户养殖户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养殖户同样随机选取,同时保证受访对象为直接对生猪养殖发挥决策作用的家庭成员。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标准分类,不同养殖规模的样本分布较为合理,散养(Q≤30)、小规模(301000)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27.76%、34.99%、33.41%和3.84%。本次调查实际收回问卷450份,剔除数据缺失、有误以及极端样本,最终有效样本443份,阜宁县、淮阴区、新郑市、祥符区和杞县的样本量分别为103、105、40、88和107。
养殖户的样本特征分为三部分: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养殖户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中是否有非农就业收入;经营特征,包括生猪养殖年限、养殖规模和养殖专业化程度;风险特征,包括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包括自然风险认知和市场风险认知,分别通过“疾病、疫病等风险对养殖户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和“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养殖户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来衡量,风险偏好通过其投资偏好来衡量,问题项为“如果有1000元用来投资,会收到五种可能的回报,您更喜欢哪一种”,答案选项为稳定的1000元,一半的可能是900元、一半的可能是1600元,一半的可能是800元、一半的可能是2000元,一半的可能是400元、一半的可能是3000元,一半的可能是0元、一半的可能是4000元,分别表示非常厌恶、比较厌恶、一般、比较偏好和非常偏好风险。
仅17%的受访者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0岁,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约68%的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约40%的受访者表示家中有非农就业收入来源。受访者生猪养殖的平均年限约为12年,平均养殖规模约为190头,生猪养殖收入在其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均值约为63%。超过70%的受访者均表示疾病、疫病等风险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较大甚至很大;超过80%的受访者均表示生猪市场价格等风险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较大甚至很大。总体而言,受访者对风险基本持厌恶态度。
按风险成因(来源)将农业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行为风险)和国家风险是当前广为接受的方式[16-17],据此对生猪生产经营中常见的风险细化。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是养殖业面临的主要自然风险,超过73%的养殖户认为该风险对其生产、经营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无论类型、无论规模,自然风险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农户认为给其生产带来较大威胁的因素之一。近85%的养殖户均认为生猪市场价格变动对其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甚至很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市场风险对农户带来较大冲击,大部分养殖户的规模经营水平、专业化程度及市场参与度均较高,其主要生产目的在于商品化出售产品,实现收入最大化,因此,养殖户普遍认为市场风险对其生产经营影响巨大。另外,问卷要求养殖户在10项养殖风险中选择对自身生产、经营影响最大的三项风险。分别有超过53%和26%的养殖户认为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和生猪市场价格变动是对其影响程度最大的风险。总体而言,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和生猪市场价格变动是养殖户普遍认可的对其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项风险(见表3)。
表3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认知(单位:%)
养殖户使用较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购买生猪保险(70.88%),采用新品种/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64.11%)、尽量多掌握生产/市场信息(62.53%)和购买现代化设备,改善卫生防疫条件(53.95%)。相应地,养殖户普遍认为上述四类常用工具在管理风险方面产生的效果较大或很大。需指出的是,养殖户较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合作社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停滞状态,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惠及全体成员,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成员被泛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并未完全实现。虽然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的养殖户数量很少,但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的养殖户均认为该方式能够在分担风险方面产生一定的效果。进一步,问卷要求养殖户对采取过的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进行排序。分别有25.80%和25.34%的养殖户认为购买生猪保险以及采用新品种/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是在管理风险方面产生效果最大的工具。总体而言,尽量多掌握生产/市场信息,采用新品种/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购买现代化设备,改善卫生防疫条件以及购买生猪保险是养殖户广泛采用且普遍认可的风险管理工具(见表4)。
表4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效果的偏好与评价(单位:%)
1.养殖户偏好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公共因子),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即通过降维的思想减少风险管理工具的种类。本研究中因子分析取样足够度的KMO检验值为0.6609。特征值等于1处的水平线是保留主成分的常用分界点,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保留特征值大于1和略小于1的三个主成分,三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55.28%。表5展示了通过正交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得到三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生产改善”、“合作手段”和“政府机制”。
表5 因子分析结果
注: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
2.养殖户特征对其偏好的影响
养殖户的特征对“生产改善”、“合作手段”和“政府机制”偏好影响的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本研究还进一步汇报分省份模型结果,以检验模型的地区异质性(见表7)。
表6 养殖户特征对其风险管理工具选择的影响
注:***,**,*分别表示1%,5%,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
表7 分省份模型结果(地区异质性检验)
注:模型结果仅汇报回归系数;***,**,*分别表示1%,5%,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
养殖规模。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户对“生产改善”、“合作手段”、“政府机制”工具的偏好均提高。一方面,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往往来自农业的收入越高,意味着农户对农业生产稳定性和农业收入持续性的重视度越高,因此农户对帮助其稳定收入的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往往越高;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者,规模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农业风险集中的特点[18],发生自然灾害时,大规模农户一般而言比小规模农户遭受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19],生猪养殖也不例外。因此,养殖规模越大,养殖户对帮助其分散风险和稳定生产的各项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可能越高。已有文献也指出经营规模越大,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20-21],购买现代化养殖设备的概率越高,能够获取和掌握的市场信息也越多;与规模小的农户相比,规模大的农户投入的资金、技术、精力以及承担的风险较高,为了稳定销售和规避风险,他们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较高[22],同时这类农户具有更高的能力和实力与收购商签订合同或订单;此外,经营规模也是影响农户农业保险参与决策的重要因素[23],经营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24],也可能更加具备向政府寻求补贴或帮助的意识与需求。
养殖专业化程度。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养殖户对“政府机制”工具的偏好程度越高。专业化程度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经营规模存在联系,同样是影响农户的农业保险参保决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其生产、生活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越大,对灾害越敏感[25];同时这些专门从事某项农业生产的农户很可能缺乏其他收入来源来分散农业生产的风险[19],相较于多样化生产的农户,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胡文忠、杨汭华对生猪生产的研究结果得到类似结论,即生猪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对农业保险参保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6]。同样地,专业化程度高的农户向政府寻求补贴或帮助的意识与需求相对较高。
自然风险认知。养殖户对疾病、疫病等自然风险的认知程度越高,认为疾病、疫病等自然风险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越大,其对“生产改善”和“政府机制”的偏好越高。一方面,农户认为自然风险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越大,他们越希望通过改善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能力以及生产环境等工具以期“标本兼治”。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风险认知越清楚,认为自然风险给其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大,他们也越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27-29]或寻求政府部门的补贴或帮助以作“救急之用”。
风险偏好。随着养殖户对风险偏好程度的上升,他们对“生产改善”工具的偏好提高。以生产改善中的“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为例,农户的风险厌恶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品种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30],相较于厌恶风险的农户,偏好风险的农户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利用2015年江苏、河南两省生猪养殖户调查数据考察生猪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并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和生猪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损失是养殖户普遍认可的对其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项风险。生猪养殖户对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存在不同的偏好和评价。(2)尽量多掌握生产/市场信息,采用新品种/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购买现代化设备,改善卫生防疫条件以及购买生猪保险是养殖户普遍采用且认可的风险管理工具。(3)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存在差异。养殖规模的扩大提高养殖户对各类工具的偏好均提高,养殖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养殖户对“政府机制”工具的偏好程度越高,养殖户对疾病、疫病等自然风险的认知程度越高,其对“生产改善”和“政府机制”的偏好越高,随着养殖户对风险偏好程度的上升,他们对“生产改善”工具的偏好提高。
为了使养殖户更好地应对自然风险,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推动生猪保险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注重生产信息、技术以及条件的改善。(1)生产信息获取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相关媒介或信息机构定期的向农户发布农产品的需求状况、销售渠道、价格趋势,农业生产资料(如饲料)的种类、价格变动,其他生产投入品(如疫苗)的功能、要求等信息;也可通过培训等方式不定期的向农户提供生产、市场、农业项目等信息。(2)生产技术提高方面,相关部门应当认真落实能繁母猪、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并适当引进、推广新品种,实现生猪良种化。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站等基层政府部门应当组织实施引进、推广新技术,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入户技术指导等方式进行技术交流服务,降低新技术的学习成本,帮助农户学习、理解和掌握新技术,实现养殖技术先进化。(3)生产条件改善方面,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引导多种社会资本流向大中型养殖场(户),并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栏舍、智能化饲喂系统、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使得大中型养殖场(户)能够获得提升其产业装备水平的资本和机会,促使其改善生产条件,实现养殖设施化和生产规范化;此外,政府部门应当在投入品使用、卫生防疫、病死牲畜处理等方面设立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充分发挥监管功能,促使大中型养殖场(户)改善生产环境,实现防疫制度化和病死牲畜处理无害化。对于散户和小型养殖户,更多地应当依靠基层防疫机构,通过防疫技术指导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养殖户防疫、防病的意识和觉悟,帮助其掌握疫病防治的知识和病死牲畜的处理方法,并促使其加强消毒等防疫措施,有效改善饲养环境和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