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探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规律,首次提出了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并给出了“五板块”课程体系结构关系图,阐述了“五板块”课程体系的组成,回答了如何设置“五板块”课程体系,其目的是推进高职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关 键 词] 课程体系;专业;板块;结构;关系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20-02
一、背景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优化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自2000年以来,先后经历了基于实践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有力推动了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有:課程改革主要关注部分类别的课程,高职专业所有课程如何设置缺乏系统思考和有效解决;课程类别的分法存在针对性或完备性方面的缺陷;课程设置内在逻辑关系展现不足,课程设置适应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不足,高职类型教育的课程设置系统性不明显、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
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探究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规律,构建适应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系统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二、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一)职业性
职业性原则,指课程内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时代性
时代性原则,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代表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
(三)选择性
选择性原则,指课程内容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四)系统性
系统性原则,指课程和课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是孤立的。
(五)发展性
发展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三、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的提出
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结构,指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拓展课程五个板块构成,组成了高职专业的所有显性课程。
四、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结构关系
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结构关系图见下图。
专业核心与基础、综合实践、拓展课程板块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大支柱,公共基础板块为其他四个板块起支撑作用。
五、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各板块的组成
公共基础课程板块由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的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信息技术、语文、外语、数学、美育课程、健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科学素养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等。可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程板块由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课程组成。可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专业核心课程板块由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生成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应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板块由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课程组成。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服务活动、考察探究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职业体验活动、专业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可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拓展板块课程由培养学生拓展能力的课程组成。可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因此,“五板块”课程体系简称“FP”课程体系,是基于工作过程、能力、实践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六、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各板块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拓展课程的顺序设置各板块课程。分五个步骤设置各板块课程,设置方式如下。
步骤1:搭建专业核心课程板块。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生成专业核心课程。
步骤2:搭建专业基础课程板块。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结合职业岗位基础能力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步骤3:搭建公共基础课程板块。根据高职学生公共基础能力要求,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所需的公共基础能力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程。
步骤4:搭建综合实践课程板块。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要求,结合公共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综合实践课程。
步骤5:搭建拓展课程板块。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拓展能力要求,结合公共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拓展课程。
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核心课程板块是关键,可采用“五段八步法”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各版块相互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失衡。系统、科学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有力推动专业建设,有力推动专业群建设,有力推动“双高”建设,高职专业“五板块”课程体系推进高职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崔永红.“五段八步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4(197):43-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9-06-1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