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
[摘 要] 仪式文化活动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推进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调查研究,在梳理区内高职院校对仪式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开展情况和现有成效的基础上,探索推动仪式文化活动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关 键 词] 仪式文化活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14-02
2019年11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其中,仪式文化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纪念活动、传统和现代节日、自然人文景观等一道被确定为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价值。
一、高职院校仪式文化活动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仪式文化蕴涵丰富思政资源。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或参加各种各样的仪式,如满月、嫁娶、丧葬等个人仪式,春晚、奥运会开幕式等集体仪式。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有使用礼仪来达到教化的传统,《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有立身之处,从古至今逐渐固化下来的各种“仪”对于推动人们达到“礼”的状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重复操演开学(毕业)典礼、校庆、联欢会、表彰大会、运动会以及开发具有本校文化气质和特色的仪式活动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递主流价值和文化,演绎、引导、升华和固化既定的价值观念,推动师生陶冶情操、涵养人格。基于此,可以说礼仪文化是大学德育待开采的巨大矿藏。
仪式文化拓展思政教育形式。仪式活动可以调剂思政教育相关理论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气质,打破枯燥乏味的单一说教,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载体。通过课堂之外的角色体验和心理体验,借由程序化的仪态、动作、语言、流程等象征符号,通过场景、声音、画面等震撼性元素,让“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仪式活动可以改变单向输出的尴尬局面,切实增强互动性,通过构建场域来打造想象的共同体,在极具感染力的场景中实现“在场”和“共情”。升旗仪式中,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注视国旗徐徐升起并齐唱国歌的过程,也是以象征化的形式将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现实世界(当下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推动达到坚定民族信仰、增进国家认同的教育目标。
仪式文化提升思政教育效能。2019年以来,从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的我与五星红旗同框合影等“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活动,家国成为年度热词,成为牵引无数青年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通过升旗仪式、宣誓仪式、国家公祭日活动等,青年人思想上得到了陶冶,情感上不断深化了认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一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为祖国点赞,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且潜移默化的,在润物细无声中输出了价值观念,推动教育入脑入心。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仪式文化活动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塑、意识形态的导引、修养素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养成等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区内高职院校仪式文化活动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重视并推动发挥仪式文化思政教育作用,对于涵养和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提升育人效能,推动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第一手真实数据,进一步了解区内高职院校仪式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笔者面向11所高职院校学生发放线上问卷,调查期间收回有效问卷1082份。同时,针对仪式文化活动细节,面向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参与和个别访谈。通过问卷分析和数据整理,发现区内各高职院校在仪式文化活动开展中呈现出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在思想认识方面,各校对仪式文化活动的认识不够到位,只片面地把单个、零散的仪式文化活动当作行政事务或学生活动,而没有从系统性、体系性角度来考量仪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区内高职院校仪式文化活动中,开学(毕业)典礼、軍训(运动会)表彰等是各校固定项目,因举办频次高,已经成为每年的“固定动作”。而纪念性和激励性仪式在各校中发生的频次相对较低,对这部分仪式文化活动的价值开发不够。同时,各校教育工作者全员育人的自觉性和敏感度普遍有待增强,在思政教育领域对仪式的关注度还明显不够,忽视了仪式文化活动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可构建性。
2.在组织参与方面,学生了解仪式文化活动的途径不够广泛,问卷数据显示,学生了解学院仪式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为辅导员通知(94.18%);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易班网络思政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协同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在仪式文化活动举办前的氛围营造、知识盘点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学生在仪式文化活动中参与度较低,只有少数群体参与仪式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大部分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主要是“观众”,话语权和主体感不强,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局面。区内几所高职院校因为基础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可容纳大规模聚会的报告厅,影响了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造成了组织参与方面的困难。
3.在效能评价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仪式文化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陈旧,活动内涵不够丰富饱满。参与仪式文化活动对学生形成深远或持久影响的不足40%,超过1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影响。而深究参加仪式活动的原因,75.23%的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其他不乏为了获得荣誉、综合测评加分等功利目的,也有学生持有从众心理,这些都与思政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不利于仪式文化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区内高职院校举办的各类仪式文化活动一般以现场流程结束为终点,系统地追踪问效意识薄弱,对仪式文化活动的总结盘点较少。
三、推动仪式文化活动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策略
1.落实以生为本,体验主体感。学生既是仪式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切实打破学生失声失语的状态,落实好以生为本的仪式设计和组织实施。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育人理念,深入挖掘仪式文化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它们“穿针引线”,在合理的框架范围内,充分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仪式文化活动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丰富学生指向性的体验环节设置,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沉浸式体验,与组织者的思政目标能够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出境”之后,仍然能够以仪式中的价值观念来观察和审视自己,在反思中升华思政教育内涵,真正做到杜绝填场子、形式化等现象。
2.丰富仪式资源,升华底蕴感。要涵养校内资源,设计完善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不断涵育校园文化品质,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加大对校徽、校训、校歌、校史等解读运用,在学院宣传栏、院报院刊、新媒体平台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注重师生日常礼仪的规范和运用,如文明的仪容和着装、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尊重平等的课堂礼仪等,促进学生不断习得和养成各类文明规范。要挖掘校外资源,重视国家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资源,在现有的仪式文化活动之外,探索设计一些符合本校校情的“自选动作”。如不能身临其境,组织师生观看仪式直播,如奥运会仪式、国庆阅兵仪式等,也能营造“在场感”,深化集体记忆,提升育人效能。同时,由于传统文化节假日,学生通常离校返家,可以通过家校协同等方式,来探索传统文化礼仪的魅力和价值。
3.注重氛围营造,提升在场感。要合理整合传统与现代手段,将创新与传承辩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易班网络思政平台等新媒体宣传平台长期开设并定期发布仪式活动相关的知识科普,如国歌奏唱礼仪等,通过知识问答、座谈交流、悬挂接地气或热门的标语等多种形式,推动形成学生良好的仪式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对仪式的认知。仪式流程中,要更加重视声光电的综合运用,或庄重肃穆,或欢乐喜庆,以合理的场景要素来打造仪式的特定基调,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毕业典礼上设置电子屏循环播放現场截取的毕业生最美瞬间,毕业生通过新媒体端等在现场滚动屏上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等。
4.规范完善制度,形成规矩感。要打破校内行政处室、教学教辅部门、群团组织“各自为阵”的零散的仪式活动组织模式,明确仪式组织机构,积极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校园仪式文化符号,逐步探索建立仪式文化活动教育体系。要逐步形成系统而规范的校园仪式制度,明确仪式的主题、要素、情境、流程等,比如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学士服的情况下,如何对学生着装作出规范性要求。要强化仪式活动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与活动前设计、活动时组织环环相扣,推动形成活动闭环,这种评价应该持续贯穿于仪式活动参与者在仪式活动结束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推动发挥长期深远的教育作用。
编辑 郭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