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青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确立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保障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要,达到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目的。当然,校企合作主体责任明晰。它是由多主体共同推进的一项系统化工程,更是民办高校的教育发展新方向。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表现之一,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就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现状而言,其合作现状有效性并不高,产教融合形式化,需要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基于实践研究和思考展开探析,以求在项目引领、产教融合下解决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现存问题,探析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新方向。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民办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58-02
为有效缓解民办高校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改变民办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强调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推动民办高校进一步改革。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产教融合已经上升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1]。因此,民办高校必须积极响应教育发展大趋势,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在项目引领、产教融合下推进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迈向新阶段。
一、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之所以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上,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是因为校企合作对各大主体有着积极作用。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和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共识,它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够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同时它以项目为载体能够为企业研究、企业实验等提供学校场所以及学校资源,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有着积极作用[1]。
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开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该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企业人才的需要,且能够优化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学科开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育人效果以及教学效果。且以项目引领的校企合作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师资队伍的扩大,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最后,民办高校积极开展基于项目合作类型的校企合作机制,能够实现课程的融合发展,同时能够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尽快步入企业生活,能够弱化学生的个人抵触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二、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积极主导推进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但实际上产教融合的有效性并不高,形式化色彩相对严重。这导致民办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时合作进程相对比较慢,项目开发难以有实质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方面
上述我们也提到,我国政府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但实际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并不到位,政府的调节力度相对较差,且缺乏有效的跟踪机制。这就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缺少了政府的相关支持,始终处于懒散状态,无法真正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学校方面
从学校层面分析,不难看出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以及教学观念的束缚,目前的民办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更多停留在形式化层面。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和企业达成最优的配合关系,没有协同企业开发出具有创新价值、研究价值的项目,无法和区域经济对接,导致双方合作出现严重失衡,产教融合更成了“喊口号”。
如江西某一学院与著名服装品牌361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且从科学研究、员工培训、写生实习等方面开展合作活动。却因在合作过程中学校考虑不到位,没有协调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协调好合作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校企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企业方面
从企业事业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企业更多地将着力点放在了其本身的社会利益上。因此,在推进校企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产教融合时,企业单位会先考虑其社会利益。這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了利益拨动,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责任。且企业是产教融合中时间性训练的主场,但由于部分企业缺少具体的项目落实以及培训活动,导致企业无法发挥自身作用为校企合作做推动力。[2]
三、产教融合,项目引领——探索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新方向
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有效性并不高。因此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认识产教融合、项目引领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新方向,以实践推动产教融合的顺利进行,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专业自评有效分类,因势利导推进产教融合
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其合作项目、合作重点也有所不同。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各专业的产教融合进行分类,在专业分析、专业自评的基础上探析不同专业的产教融合切入点,这样才能够确保产教融合工作能够真正落实。
第一类表现为产教融合便利类专业。便利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数控专业等。这些专业的学生正是当前社会发展下,社会急需人才,这些企业也具有极强的校企合作意愿。
第二类表现为产教融合助推类专业。如机电类专业,其课程内容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等。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考虑较高,这也决定了企业在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时会根据具体的企业内部工作情况与学校之间进行工作项目的设定,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学校则主动权下降。
第三类表现为产教融合探索类专业。探索类专业是企业需求岗位较少,对人才要求较高的专业;如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等。
只有有效分类,这样才能够确保民办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工作能够真正贴近专业、贴近行业,才更具有价值,摆脱“形式化”色彩。
(二)开展优势专业项目,稳步推进产教融合开展
项目引领推进产教融合才能确保产教融合有效推进,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因此学校要针对前期的专业自评分类情况,在产教融合中结合企业行业发展以及专业特点尽可能做到产教融合项目化,并且要精选优势企业,以创新为武器开发优势项目,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3]。且在设定项目,推进产教融合时必须确保项目来源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确保项目的落实开展对区域经济有直接推动作用。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效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实现产教融合。
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时,首先要遴选优质企业,根据行业的人才总体需要以及学校的教学标准选择具有高度契合度的企业,这样才能够从主题上保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其次学校和企业要发挥两大主题的作用共同制定有关的项目活动、教学标准、项目方案、教学方法等,确保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从头到尾都有企业和学校的参与;最后学校和企业就要真正在实践工作中落实项目,实现产教融合。
如我校数控专业积极响应绵阳经开区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开展产教融合工作。通过分阶段的落实项目,包括市场调研、企业访谈,梳理区域经济企业项目特点;引用企业典型项目案例,进行课程教学标准修定、项目实施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配置师资队伍;企业共同实施典型项目产品加工案例,数控技术现代学徒制作为项目试点实施班级等。实现数控专业以项目为引领的产教融合工作,其校企合作成效极佳。
(三)完善合作保障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积极作用
民办高职院校在自评定级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具体的项目载体推进产教融合,虽然能够真正推进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发展,但仍然会出现上述多重矛盾。这是因为校企合作的四个领头人之间没有做好清晰的权责分明,缺乏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因此在推进产教融合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
第一层,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政府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而学校和企业应当共同参与,一同组建职教委员会,全面负责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包括:
(1)专业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对接;(2)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技能需求对接;(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人才标准对接;(4)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5)专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第二层,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国家政府为推进产教融合,出台了诸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上为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做了第一层保障。为了将这一保障真正落实,地方政府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包括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等,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4];同时学校也要具有配套的制度保障,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进行评级、安排产教融合项目考核制度等。
第三层,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协同企业建立合作基金,民办学校可以采用提供场地、资源的方式让企业参与融资,获得经费保障支持,从资金层面做好保障。
(四)内培外引师资互聘,完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
教师是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一人,更是展业建设的执行者。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契合产教融合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完善教师队伍,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校企合作的内涵发展以及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将“内培、外引、外聘、共享”作为完善师资队伍的第一原则。内培强调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校内部的教师培训工作,既要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传递最新的教育理念,又要迎合校企合作需要深化教师观念认识,为教师提供能力发展的舞台,让教师能够成为项目的带头人、产教融合的推动者[5];外引则强调领军人才引进,也就是将优秀的教师以及企业优秀的人员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丰富师资队伍;外聘则是聘亲职高、高效、企业的优秀人才顶起来担任专业教学工作,通过聘请方式扩大师资队伍,促使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生产有机结合;共享则是将专业教师到企业“回炉重造”,企业师傅到学校“深化學习”,实现资源性共享,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虽然推进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好似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但我们必须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其工程的最终结果,要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在工作中积极推进这一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以项目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有效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甄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20(6):89-90.
[2]张欣婷,李玉瑶.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3):52-53.
[3]袁凯.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0(3):147-148.
[4]王永国,陈韶,任波.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各界,2020(4):91-93.
[5]万佚,沙鑫美,徐伟.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3):61-63.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