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本话语转换与人本话语建构

2020-04-26 19:14王相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人本理论课话语

王相东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话语必须转换为人本话语。人本话语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文本话语转换需要遵循实事求是、规范性和贴近学生原则。要从话语内容、话语语境、话语形式等方面实现人本话语建构。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话语;人本话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0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1]为了实现高校思政课的预定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将文本话语转换为人本话语。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的话语困境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话语困境是由其政治性、理论性决定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格遵循教育方针,高度体现党的政策策略,具有极强的政治性。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就高校思政课的语言特色来说,其政治性话语比较多,文件式的话语表达比较常见。如果教师不能将政治话语转换为人本话语,就很难实现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契合,导致教学话语趣味性和生活性不足,导致教学内容难以入脑入心。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材有着极强的理论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大学生应该培养对理论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对理论比较拒斥。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1)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理论功底参差不齐。(2)从教师方面来说,由于教材体系不同于教学体系,不同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时,不能将理论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也给学生造成理论困惑。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将文本的理论话语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人本话语表达出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二、高校思政课人本话语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人本话语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一人本思想既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里,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者也看到实践对人的存在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自我意识”或“唯一者”。马克思综合考察人的本质,看到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现实的人”出发分析人的本质,指出人本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本质,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此出发,马克思将其人本思想贯穿其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自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在高校思政课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满足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具有重要哲学指导意义。

(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是人本话語的现实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是这一目标的核心概括。立德就要立“君子”之德、立扎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之职业道德、立热爱祖国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之德。树人就要树全面发展、德才兼备之人。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思政课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中具有突出重要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德育。道德教育始终要重视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志激人,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尊重人、理解人,用春风化雨般的人本话语说事讲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本话语转换的原则

(一)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里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内容实际出发,研究内容的内在人本逻辑,找到人本话语转换突破口。决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只在语言形式上变花样,哗众取宠,误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实事求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才能吸引学生。马克思主义最讲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增强说服力,就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所引案例、数据、材料等必须真实有据、可查可证,不能随意杜撰,夸大其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要讲背离真理的假话、远离生活的空话和脱离实际的大话,所举案例和材料必须坚持真实性。”[2]

(二)遵守规范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本身具有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学术性是为了保证意识形态性得到完美论证。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将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智慧等讲准确、讲精彩、讲好中国故事,获得学生认同。学术性要求教师按照理论的本来逻辑思路,全面深刻地对意识形态的合理性进行完美论证。其实,学生并不天然拒绝学术,学生拒绝的是空洞的说教。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语言表述一定要遵循学术规范。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辩证法、唯物史观等用规范的话语表达出来。

(三)遵循贴近学生原则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这是“三贴近”的要求。要贴近学生实际,就要在上课前认真备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掌握他们的真正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就要用学生能够听懂的道理、乐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将大道理、真道理融进学生的心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本话语的建构

实现高校思政课从文本话语向人本话语转换,需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人本思想,从话语内容、话语语境、话语形式等方面建构人本话语体系。

首先,还原教学内容本身的人本话语叙述方式。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整套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就其价值取向来说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论本身是亲近人的,教师只要按照课程本身的人本逻辑进行教学,就能使教学以人为本,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

比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师要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下,挖掘其人本思想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年轻时与当代大学生一样,有着青春的梦想与激情、疑惑与苦恼、呐喊与抗争,正是这样让他们开始了对时代问题的追问与回答。由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开始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的质疑,得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进而逐渐形成唯物史观。由对市民社会的深入思考,开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而逐步揭示剩余价值秘密。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指明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历史走向。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历史轨迹,与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紧密切近。

再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师要将历史和现实统一起来,挖掘其人本逻辑。实现现代化是每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既是现代化的接力奋斗者,又是现代化成就的享有者。当我们把当代大学生带进这样的人本话语路径中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学生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仅看作革命理论而拒斥革命话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关注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主动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解决困惑。

其次,营造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人本话语语境。当代大学生既对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话语高度感兴趣,又对俏皮的网络火星语高度关注。作为教师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袖的话语,营造人本话语语境,把学生带进生动的教学中。人本话语语境的营造有时需要讲故事,把故事讲好,对教学来说一箭双雕,既吸引学生兴趣,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讲故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高手。他在多个场合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将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讲清道明。国际舞台上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3]教师在讲课时,要学习领袖如何营造话语语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把严肃的理论用轻松的语境表达,将热点问题用网络火星语表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博学多专,学会领袖讲故事的本领,尤其是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

最后,采用富含文采的人本话语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的话语形式都是活泼生动、易于为群众理解、广受群众欢迎的。馬克思的作品大量运用比喻、反讽、排比等,高超的语言技巧使马克思的哲学、政论和经济学著作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很高的可读性。“习近平的公开讲话、谈话或者文章在语言的内容、形式、艺术与技巧上都显示出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洋溢着中国作风、中国气派。”[4]比如,习近平的讲话总是很多排比句,“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这样的排比句运用增强了气势,让人记忆深刻。再如,对比喻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用“益智补脑”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比喻形式,使深刻的道理生动活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人本话语范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习、研究他们的话语表达,将人本话语表达运用在教学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无论就其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形式来说,都蕴含着人本主义的深刻内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内容的人本逻辑,研究其人本话语表达方式,将文本内容、文本语言转化为人本内容、人本话语,做好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的转换,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新华网,2015-01-19.

[2]温美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话语范式转换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4):11.

[3]欧阳辉.习近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N].人民网,2019-02-22.

[4]黄国庆,田拥军.习近平语言艺术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20(6):127.

[5]十九大报告[N].人民网,2017-10-27.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人本理论课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人本计算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八戒审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