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锦和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建构,不仅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还要获得文化的传承,发展鉴赏和创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从言语层、形象层、象征层、应用层的角度逐步深入地展开探究,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开展立体型阅读教学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自主建构;立体型阅读;初中语文
好的阅读课不能只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帮助学生从静态思维发展到立体的动态思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促使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都得到提升。若能从言语应用过渡到文化探究、内涵鉴赏,最后再进行语用探究,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建构,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一、言语层,学习炼字炼句
言语层指的是字词句篇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围绕这个层面进行自主建构,能让学生提升语感,发展语言能力。要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深入鉴赏,思考作者为何如此选词,是否体现出了什么情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升炼字炼句的能力,逐步提升语感,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子,鼓励学生探究作品中的词句,思考作者为何要如此构思。“在文章中如何形容紫藤萝的花呢?作者将其比喻成了‘帆和‘舱,为何要如此选词呢?作者又为何要用‘鼓鼓的‘张满这样的词语呢?”学生展开了思考,首先发现:“‘帆和‘舱比较符合紫藤萝花的形象,而‘鼓鼓的‘张满不仅符合船帆、船舱的状态,也能展现出花饱满的外形。”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何作者不选择其他的词语呢?还有很多事物,也和紫藤萝花的形象比较符合,为何不选它们?”学生揣摩后认为:“帆船给人起航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希望,所以作者如此选词。”在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言语层的探究内容有很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用法,更要尝试分析作品的语法和句法,分析作品的修辞手法,探究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如何组织文字,结构会更好。掌握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就能提升语言应用的能力。
二、形象层,探究文化内涵
形象层指的是作品呈现出的物象所构成的意境。围绕作品的形象层展开探索,能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体会文章的情感结构,感受作品营造的意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这方面的内容,能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文味,继而提升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
学习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的《望岳》时,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言语层思考,探究作者为何选择“割、生”等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妙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上升到形象层,感受“泰山”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在作品中,泰山给你怎样的感觉?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泰山?”学生意识到:“泰山十分庄严,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崇敬之情。”“那么,作者所写的内容和他的身份,和他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是否有关系呢?作者为何不写其他的山,唯独要展现泰山的壮观呢?”学生结合作者儒家的身份进行分析,认识到:“作者想要用泰山的形象来展现儒家精神,儒家精神具有质朴而宁静的特点,所以作者也着重写泰山的‘静,展现出庄严之感,给人古朴、浑厚的感觉。”学生在形象层的探究中体会到了作品中暗藏的文化内涵。
对于形象层的探究要建立在言语层的基础之上。学生首先要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后则要尝试探究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若忽略言语层而直接探究形象层,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会是割裂的,失去了整体阅读的能力,对文化意蕴的探究也不会深入。
三、象征层,理解深刻寓意
象征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往往具有暗示性,用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又或者展现某种深刻的寓意。象征是文本的核心,隐藏在文本的最深处,所以在教学中要基于言语层和形象层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象征意义。
学习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时,首先引导学生基于言语层,分析作者如何展现海燕的形象,其次结合高尔基所代表的阶级,分析其中是否蕴藏着文化内涵,此后则要上升到象征层,鼓励学生探究“海燕”的象征意义。“作者写了海燕,还写了大海、暴风雨、海鸥、海鸭等其他的形象,你能说说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象征意义吗?”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探究,结合高尔基代表的阶级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有所感悟:“海燕象征勇敢的革命先驱,是高尔基所崇敬的对象。而暴风雨则象征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体现革命形势的严峻。”在理解了作品的象征意义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在立体型的阅读课堂中,要引导学生获得超文本的文学张力,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作品,慢慢地探寻其中蕴藏的深刻寓意。
四、应用层,指导生活实践
应用层指的是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的理解、掌握的知识用在自主创作中,这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读写结合,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在学生对作品有深入理解后,要组织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想一下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获得了怎样的感受,思考如何能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时,先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形容孔乙己的词句,说说作者在选择动词等方面如何斟酌,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此后还要基于形象层和象征层体会孔乙己代表的形象,思考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思想。最后则要引导学生进入到应用层中,鼓励学生展开生活实践。“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孔乙己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呢?他们在举手投足方面有什么特点呢?能否用词句将他们描写下来,展现出他们所代表的是哪一类人群,体现出他们的特点。”学生展开了自主创作的活动,如有学生围绕爱赚小便宜的人展开描写,刻画他们的举止,并暗示赚小便宜往往会吃大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再现了生活,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在应用层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将前几层掌握的知识运用到了创作中,展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使自己的语感得到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等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引导学生展开立体型阅读的过程中,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层层递进地展开阅读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建构,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树峰,楚爱华.例谈立体型阅读教学的建构[J].语文建设,2017(01):32-33.
[2]覃志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立体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7(3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