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璀
【摘 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文本形态,在新闻写作教学中需要敏锐把握这种变化,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跨媒介写作为实践内容,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微博新闻写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进一步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培养更多综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微博新闻;跨媒介写作; 教学实践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日新月异的传播方式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技能,还需要了解新的传播形态和特点,能够在实践中根据传播的需要和信息的特点,组织素材、制作文本、传播推广、检验效果,以适用于不同媒介信息传播的要求。因此在新闻写作的课程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新闻传播的核心规律,还需要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加强学生跨媒介进行新闻写作的能力和素养。
一、新闻写作课程存在的问题
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应用类课程之一,其基础性、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恰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前期采访获得的素材就无法体现其价值,新闻的传播也会产生问题,无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最终导致整个信息传播链条受阻断裂。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大多数的新闻写作课程还比较侧重于传统媒体写作的学习和训练,以传统媒体人才的需求为培养方向,[1]对新媒体新闻采写的能力培养比较缺乏,不够重视对学生跨媒体写作技能的培养,这样显然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会产生巨大的真空。从新闻写作课程教学的实践来看,存在如下具体的问题:
缺乏写作实践,学生专业素养不高。新闻写作课程是在专业理论和写作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写作各种新闻文体的应用类专业课,按照课程进度安排必要的写作实践任务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写作实践环节,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书面理解、死记硬背层面,无法转换成实操能力,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升。例如,在新闻写作中非常重视对信息的新闻价值进行判断,但仅仅通过课堂的案例分析和课后的作业考察,学生还是很难把重要性、时新性等新闻价值要素与具体客观的事件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又如,在新闻写作中强调对“新闻五要素”的客观真实表述,但如果缺乏充分的新闻写作实践,学生往往没有核查“新闻五要素”是否齐备、是否有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会导致新闻作品存在重大缺漏,这在真正的新闻实践中是不允许发生的。
缺乏写作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从新闻写作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来看,主要还是针对传统媒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例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写作报纸消息、电视消息,复合型标题如何拟定,倒金字塔结构如何安排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惑:毕业后能进入传统媒体成为一名记者吗?尤其从目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就业环境来看,很多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可能进入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公司,甚至一些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他们会怀疑学习传统媒体新闻写作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进行恰当的专业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导致学情状况不理想,[2]出现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氛围非常沉闷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任课教师要敏锐把握新媒体,特别是融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写作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跨媒介新闻写作训练,设计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课程目标。所谓跨媒介新闻写作,就是在打好传统媒体新闻写作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以具体实践任务为驱动,鼓励学生进行新媒体写作实践,如微博新闻写作、微信公众号新闻写作、Vlog+新闻写作等,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新闻写作思维的拓展、写作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二、微博新闻写作的教学实施
在新闻写作课程中进行跨媒介写作实践,其实是在新闻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新闻传播渠道不断拓展的时代背景下,在行业发展对新闻写作者的要求越来越倾向于“全能”的职业环境中,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对社会变化的一种回应。对于具体课程来说,其学时是恒定的,往往在一个学期内要完成课程所有核心理论、主要原理、应用技巧等的学习,因此实践课时是有限的,能够完成的实践任务也是有限的。笔者从诸多跨媒介新闻写作的形态中选择了微博新闻——通过微博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的信息采制、传播,让用户及时获得新闻信息的一种文体[3]——进行课程实践,以具体任务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任务发布阶段
该阶段是整个实践任务的启动阶段,任务发布是否及时准确,学生是否理解任务的具体内容,是否明确实践要求和目的,直接影响着该实践任务能否顺利进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从时间节点来看,在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就会进行任务安排,每周课程都会推动任务进行,到学期结束最后一次课再进行整个实践任务的回顾和总结,也就是将任务贯穿于课程始终;从任务内容来看,由上课班级申请一个班级微博账号,学生4-6人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以一周为时限,在班级微博账号上发布至少3篇微博新闻,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分享,讲述主题设计、写作过程及问题思考;从内容要求来看,小组协作必須分工明确,以新闻价值为选题导向,以主流媒体及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为写作素材,标题有吸引力,内容充分扎实,注重与粉丝互动。整个任务以课程中传统媒体的写作技巧和原理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注重学生新闻写作实战能力的提升。
(二)分组实施阶段
该阶段是整个实践任务的核心阶段,在任务进行当中教师需要了解各组完成进度,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内容,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任务能在既定时间内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最终达到实践目标。此外还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进行细节的优化:
第一,在小组分享汇报中,对微博新闻的选题设计、新闻内容、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该微博新闻发布后产生的数据,例如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等,为接下来的互动环节做好准备;第二,在分享结束后,与学生交流该微博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对新媒体数据的分析,学生反馈的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也要立即回应,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小组的学生围绕该小组的新闻选题、新闻价值判断、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互动,把互动与自评、互评相结合,进一步开拓学生写作思路,提升专业素养。良性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明确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第三,在互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此前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反馈、自评互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整个环节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核心,教师评价主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三)评价考核阶段
在任务主体部分顺利完成后,需要对学生小组任务进行评价考核,给出实践成绩,学生可以有一个横向比较,对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也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考核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从新闻内容、形式呈现、团队协作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能够反映出该实践项目对学生写作能力、协同能力、新闻素养的培养情况,具体評判标准如表1所示。
三、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
从实践结果来看,各环节按计划顺利推进,任务内容基本完成,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微博新闻的信息采制,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学生利用微博平台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丰富等特点,明确新闻选题,收集新闻素材,完成新闻报道,是对新闻写作核心原理的具体操作,把书本知识变成实践技能,同时也理解了新媒体新闻写作在文本结构、语言表达、互动性等方面与传统媒体存在很大不同,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五要素进行真实客观地表达,新闻写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学生的新闻素养得到了提高。一方面,在评价新闻价值方面有了更好的锻炼,在诸多发生的真实事件中挑选出符合新闻价值判断的重要新闻,确定报道选题,然后搜集准确全面的素材进行报道,在实践中学生明白了选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运用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信息表达的多媒体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大多数的微博新闻报道中,学生都能够使用两种以上的元素进行内容呈现,其中有一组学生围绕“大学生眼里的两会”进行校内随机采访,然后制作原创视频,并进行了恰当的后期处理和加工,新闻报道很有亮点。
最后,通过实践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融媒体时代,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需要学会如何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通力合作,以完成多种形态的新闻信息制作,这里面可能会包括技术人员、营销人员、运营人员、公关人员等,因此在本科阶段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非常重要。在实践中各组能够明确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按照任务中所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微博新闻写作,积极处理问题,协调相互关系。
本实践任务只实施了一个学期,在内容设置、评价体系、任务引导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还需要通过以后更多次的推行完善一些细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学生更多通过整合主流媒体已有的新闻信息进行报道的摹写、改写,虽然这也是新闻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但原创性不够,采访新闻的主动性还欠缺,在此后的实践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评价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把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考评,真正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作为考察内容进行评定,使实践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成长;除了进行微博新闻写作的实践,还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更多类型的新媒体写作实践,如微信公众号新闻写作,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有更多的提升。
结语
本文从微博新闻写作的教学实践切入,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通过跨媒介写作提升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素养,作为一种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技能实操、知识内化、结果反思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新闻的呈现形态和表现方式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产生很多变化,但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核心规律不会改变,[4]对学生进行跨媒介的新闻写作训练,前提是对基本新闻写作原理和理论的掌握。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新闻写作理论的教学,要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真正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注释:
[1]杨媛媛.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用性研究——以新闻写作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23).
[2]常海燕.应用型高校《专业新闻写作》课程改革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8).
[3]宫巧利.浅析传统媒体微博新闻的传播特点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9(05).
[4]赵昕.新闻跨媒介形态传播初探[J].采写编,2019(06).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