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储备力量,他们即将面对毕业和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很多大学都以此为中心开展了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融合,但是在实践运行当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如何才能在深入融合基础上达到更加可观的效果,这已然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目前所要重视的任务。本文先阐述了专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两个方面,然后又对将专业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环境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度融合
引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中,社会各级人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支持都越来越大,而它所覆盖的范围也逐渐广泛,并且已经成为文明社会建设的标志。志愿服务是深入推进学生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发现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此展开分析,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尽快将其融合,从而为培养综合实践性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一、专业实践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是新时期背景下大学专业实践多元化的需求
专业实践,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学完理论知识的时候,多方面、多平台、多角度让学生把学的理论知识用在实践上,既能加深印象又能提升实践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志愿服务,是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型、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如火如荼的发展,逐渐成为学生锻炼实践的“第二课堂”,既低成本实现了大学生把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又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专业知识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統一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专业教师需要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点抓住,然后以正确的观点和途径传授给学生,再融合到志愿服务当中,将教学的范围扩大,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于学习和实践之间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为教学增添色彩。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全面化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此同时于他们而言也能提高专业优势,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认同感,也能反思自身在专业学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将专业技术和志愿服务这一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在其综合能力与素养上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便可以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寓教于乐的培养在大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当中无论是理念还是方式这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很多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兴趣还是效率都无从保证。将它和社会志愿服务深入融合以后,就可以将大学生引导入正确的学习方向,他们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把一种正确的精神传播到社会各方面,这为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意识不够强
根据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高校施行专业教育和志愿服务两者融合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在实际活动当中虽然有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获得很好的体验过程,但是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效果却不足30%,而且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也只有13%左右。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基本上都是被引导的,他们自己很少自发参与进去,所以在活动中的服务目标、目的以及效果都不是很乐观。
(二)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现如今很多高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特别积极主动,而且过程也都是走走过场,基本上就是拍照、记录以及写报告。也就是说这些活动要么就是教育部门策划的,要么就是学校发布的任务,而师生在此其中的参与都不是很情愿。虽然各大高校都相应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但是大部分志愿者的志愿行为长期集中于垃圾清扫、助老爱幼等普遍性、大众性、重复性、低端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导致专业化志愿服务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朗,内容空洞、步调单一、缺乏建设性的路径优化和顶层设计,许多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匹配志愿者们的专业、能力、爱好、特长等,导致很多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三)服务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机制不健全的成因诸多,首先是因为经费上的不足,服务属于自愿且无偿性的一种公益性活动,按照相关的标准当志愿者参与的时候所有的费用包括住宿、饮食都是由他们自己支付或者就是有相关的公益性组织补助。但大部分高校在开展这项活动的时候所投入的经费很难满足,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只有家里的生活费支撑,如果让他们自己掏钱显然会让其生活更加困难。尤其是民办高校中这些活动的展开既是强制性的有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各方面费用,而学生在参与的时候自然会降低积极性。其实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并不是为了什么回报,主要是想做一些服务,但各地区在志愿者服务这一方面的机制都未曾健全,尤其是激励,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志愿者的参与动力。再者是高校在对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上没有足够重视,所以活动的展开也会面临着很多问题。
三、将专业实践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中各教育工作者他们需要了解并重视志愿者服务,然后为此做好精心的部署和计划,从而为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当中尽可能的将奉献、服务以及专业、兴趣爱好等综合要素在大学生学习的时候贯彻融通,使他们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志愿服务,并将志愿服务做大做强,做成学院特色的品牌工程。其次,对于志愿服务的策划需要各地区的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以及教师的科学分析和规划,应当结合当地的区域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和工作需求,将这些有机整合在一起以后才能为活动的策划做好依据。而且规划过程中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和得到实践经验,教师应当将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严格的划分和筛选,这样大学生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活动当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贯彻。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当中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城市环境营造方面是一支强有力的志愿服务队伍。最后,国家要针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一些良好的政策,并在财政上要求各地政府为志愿服务部门提供资金服务,当高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通过上报,经过核实和审批过后就可以发放足够的资金辅助,如此大学生的参与才能有所保障,并设置一些可观的激励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从法律上做出约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经过上文分析高校专业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不仅可以为学生目前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动力,同时也能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基础。而面对志愿服务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但这些是远远不足的,为了贯彻这种公益性活动的真正价值,还需要各地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共同努力,不仅是为大学生,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王兰亭. 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1)
[2]许凯.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J].商业故事. 2017(11)
作者简介:
王昊滢(1989.1—),女,汉族,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