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之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和五四运动精神的时代价值的研究,激励后人不断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中,五四运动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启蒙和政治解放意义的思想高地,对于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鲜明的政治引领作用。弘扬五四精神,必须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把握世界歷史发展潮流和时代机遇的根本实践要求。
关键词:五四运动;五四精神;价值内涵;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4-0104-07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体制机制研究”(16JZD038)。
作者简介:杨燕(1994-),女,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起点,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构成了五四运动的鲜明特征。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超越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进一步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立场下的争取人民民主解放和民族国家独立的崭新的社会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和阶级斗争方法,为当时陷于内忧外患的中国提供了新的社会变革方向和解放道路。百年来,回望那革命思潮争鸣、爱国热情激扬的五四运动,对于新时代下党和人民坚定“四个自信”,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革命的奋斗姿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溯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五四运动所昭示的历史和时代伟力
五四运动的发生背景,在国内,是资产阶级革命夭折,封建军阀割据统治下的国家主权依旧遭到西方列强的无视和践踏。同时,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的内在矛盾让许多启蒙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和审视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性和持续性,在困顿和彷徨中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并逐渐将视野转向十月革命成功的俄国。在国外,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压迫日益加剧,与俄国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形成对峙,世界由单一的资产阶级社会历史范畴,转变为包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两制并存的历史范畴。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成功更加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会由新的革命阶级来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一百年来这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逻辑和时代潮流。
(一)在近代以来中国革命视域下,五四运动开启了伟大历史变革
1.从近代革命主体的觉醒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但军阀割据和帝制频频复辟造成历史倒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军阀政府的软弱腐败,也彻底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因此,在五四运动初期学生运动被强制镇压的情形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继而加入革命的队伍,中国社会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第一次紧紧地团结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并一同向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发起猛烈的反抗斗争。少数知识分子的觉悟转变为全体人民的觉醒,特别是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1515在近代以来各种救亡图存的变革均以失败告终的困境下,五四运动标志着新的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终于产生了。广大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真正的思想启蒙和广泛的革命动员,教育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最大程度上凝聚救亡图存的民族共识,聚集最大的革命动力。这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历史契机。
2.从近代思想启蒙的转向来看。在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下,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备受外侮,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亟待在资本主义所定义的现代化世界视野下重新定位自身,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方向。广义上的五四运动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指的是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内学派林立和思潮争鸣的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撕下了西方国家民主自由的虚伪面纱,这也使当时中国社会中主张全盘西化的主流启蒙思想遭到摒弃,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并广为传播。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所蕴含的真理力量,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摆脱个人的小我,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去,最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1]1516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内在相通,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真正唤醒了人民群众自身的革命力量,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向。
3.从近代革命形态的转变来看。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其关键在于为新的革命理论、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阶级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方向,既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出现其他中断和夹层。因此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分散性和软弱性趋向,它以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标志着近代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意义。历史和现实证明,五四运动为中国社会发展指出了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就了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2]百年来这三大里程碑展示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体现了五四运动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爆发出的时代伟力。
(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域下,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1.从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发展来看。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着第三国际的成立,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开始紧密联合起来,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五四运动彻底激发了中华民族的革命激情,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脱离了自在状态,开始走向自为和自觉,形成了坚定的政治革命理想和必胜的信念,随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融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大潮中;走俄国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这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这个拥有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近代以来却深陷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带来了星星之火,并在世界的东方逐步壮大起来。
2.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践来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1五四运动不仅意味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探索精神。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3]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虽然中国和俄国都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状况下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探索,但在中国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的先天软弱性,不可能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因此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此外由于农民阶级作为革命的根本动力,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必然选择不同于俄国的具体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必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不断奋斗中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来看。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 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 这一历史时代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资产阶级时代。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思想,经过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意味着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彰显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取得的新的伟大时代成就。
总之,在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大历史观下,五四运动不仅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当前党领导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的来源所在。
二、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的价值内涵
中国共产党关于五四运动革命话语的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立场和观点,充分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这一真理原则。在五四运动迸发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中包含种种救国的方案,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彻底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的方案,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明,经历了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外部冲击,如何将庞大的历史根基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融合,探索出一条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刻思考的问题。五四运动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碰撞中找到了交汇点,抓住了改变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宝贵历史机遇,创造了具有丰富价值内涵和时代意义的五四精神。
(一)民主的本质在于始终为了人民,始终依靠人民
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其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是根本一致的。五四運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使人民群众发现了自身的革命力量,“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开启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5]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9五四运动不同于以往其他阶级主导的革命运动,在于它在历史大趋势下实现了理论的物质力量化。五四运动中的革命先驱们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并历史性地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五四运动精神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本质要求在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真正找到了进步、民主、科学的真谛。”[7]爱国进步的真谛在于知识分子要深入实践才能求得救亡图存的真理,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民主科学的真谛在于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启蒙大众,增强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意识和阶级斗争意识,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始终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思想文化基础。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分验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基石所在。真正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这种广泛真实而全面的民主区别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下必然导致的少数人的自由和民主,为当前实现对西方所标榜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批判提供了鲜活的历史依据。因此,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五四运动思想启蒙的最大政治成果,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下的青年必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永续青春活力和奋斗激情。
(二)科学的根本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实践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根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危亡境地,激发中国人民自主、自觉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变革路径。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也促使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实现“民主”“科学”等现代性思想的启蒙。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已经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无产阶级革命。在新旧交替中知识界出了“主义”和“问题”之争,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者们认为对国人的思想启蒙才是解决国家落后问题的根本所在,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观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方面思想启蒙面对的历史任务和国内外形势过于复杂沉重,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当时资产阶级处于内外双重压迫的境地,根本无法获得充分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已经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窠臼。因此,必须有一个根本办法,才有把一个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能够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作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社会制度,在当时的中国恰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这是能够有效解决根本矛盾的更高层次上的启蒙运动。
习近平也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8]因此“主义”和“问题”之争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社会主义能够很好地回应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需求,能够在实践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足以证明其产生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相反,两次世界大战激起的西方学术界对启蒙运动的现代性反思至今仍久久不能平复。而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救亡压倒启蒙”“告别革命”的言论,则是割裂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以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未完成的谎言为借口攻击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新时代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根本原则,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
(三)追求爱国和进步必须立足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近代中国社会,爱国的根本任务在于救亡图存。在被帝国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大门之后,“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促使有志之士和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了顺应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促进国家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从一般层面上讲,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创造了它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因此,他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必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下进行,并开创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五四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工人阶级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6]166-167在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军阀的残酷压制下,中国知识分子将救亡图存的视野投向了国际共产主义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与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地形成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根本一致。
毛泽东指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9]在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重要命题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吸收借鉴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规避了固守界限的教条主义和放弃原则的经验主义错误,走出了独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新时代,要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中,置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形态并存的国际环境中,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地适应时代并实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三、新时代弘扬五四精神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必须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属于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的伟大成就。这是五四运动提出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延续,也是五四精神实质的现实实践要求。
(一)始终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的本质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因此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性的统一,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党的执政之基,践行党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全党要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考验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10]1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性的统一,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要通过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民主、文化自由、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权利和需求中体现出来。因此当前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20因此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自身发展和未来,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下,如何有效地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下党带领人民开展新的伟大斗争和伟大革命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社会革命,必须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和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协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发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定性和引领性作用。
(二)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旗帜,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面临很多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历史观,坚决反对割裂历史、片面理解历史的理论和行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以改革开放的前30年反对改革开放的后30年、将马克思主义分割解体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将十月革命传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臆断为经过改造的马克思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种种错误思潮。这些言论通过主观分割、任意搭建关系,陷入了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思潮意在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意图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应对这些社会思潮,必须加大理论宣传力度,向全社会灌输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不断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用科学的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出发点,既避免教条主义的态度,也警惕实用主义的态度。習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于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身。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时代体现,其来源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伴随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仍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继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交出令历史和人民满意的新的答卷。
(三)始终重视青年生力军作用,加强爱国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支撑力量,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活力来源,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新时代下,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对于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41回望历史,文化是国家的支柱、民族的灵魂。以青年为先锋的五四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等种种社会思潮中,最终选择了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实践紧密贴合的马克思主义,为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来了曙光。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因此,当代青年应当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革命文化的弘扬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旗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舞台上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赢得梦想成真的机会。
青年要继承和发扬永久奋斗的革命传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3]五四运动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靠的就是永不褪色的信念和永不停止的奋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历史中我们能深刻地汲取到在当代教育青年的宝贵资源和精神底色。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唯一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曾教育青年要真正保持好永久奋斗的传统,一定要把革命干成功,干到底[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当代青年奋斗的新起点。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8]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必须秉承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使青春在实干中激扬,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活力。
(四)始终把握时代机遇,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宝贵经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相互交融和协同推进中,取得更大的历史性成就。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亲诚惠容”“天下大同”等价值理念融入外交策略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展示了与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逻辑,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为寻求发展的国家搭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新布局,破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资本主义逻辑,为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有效、充满活力的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现代化发展的独立探索和对世界治理秩序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要求,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同时必将为人类社会昭示出新的发展前景。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自金融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长期处于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频繁出现民主政治运行混乱、民主机制失效的状况。对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单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退出世界治理机制的方法来规避经济风险和国际责任。与西方政治、经济衰退的现状和霸权主义逻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3]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须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局势的“变”与“不变”,把握实现历史性超越的宝贵时代机遇,不断推动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新时代下弘扬五四精神,要求党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引领全社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旗帜,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始终重视青年生力军作用,加强爱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始终把握时代机遇,引領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从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66.
[5] 朱基钗.弘扬五四精神 坚定道路自信——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4/27/content_5386873.htm.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金民卿.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N].光明日报,2019-04-30(16).
[8]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19-04-01(01).
[9] 毛泽东著作选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85.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1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02).
[14]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4.
【责任编辑:雨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