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坚守理想信念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研究

2020-04-23 09:39杨世春
理论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马克思

摘 要:国家消亡、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宗旨和理想信念。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一理想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并且在其国家理论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并结合社会现实的研究加以诠释和发展;二是他在中学德语作文中所表达的理想终生未曾放弃,其国家理论形成时期的文本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一理想信念;三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呈现出受理想信念影响的痕迹并服务于其理想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理想信念;国家理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4-0091-07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研究”(2019ZD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世春(1985- ),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类真正得到自由和解放的社会既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宗旨,也是他毕生的理想和信念[1]。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一理想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并且在其国家理论形成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就马克思而言,只要有作为镇压机器的国家的存在,人类就处于枷锁之中而没有获得全面的自由。对于这一理想信念,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会的理想,即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二是基于人的理想,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理想信念不仅引导着马克思对前人留下来的各种思想材料作出选择、进行诠释,同时也引导着他对当时面对的社会事实材料进行选择和诠释,从而形成其独特而完整的国家理论体系。马克思所确立的理想是以社会经验事实为基础的,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这种价值理想的介入,非但丝毫没有损害其国家理论的科学性,反而实现了其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个人与社会相结合:马克思毕生坚守理想信念的主要层面

马克思扬弃了圣西门在关于国家的未来方面提出的国家消亡的论断,在此基础上,他用“自由人联合体”表达了其关于实现未来社会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的,但是又与社会相脱离、踞于社会之上并反过来支配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异化的政治共同体。对于黑格尔等人忽视甚至否认社会共同体内的个体自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应该遵循个人自由发展的规律,同时为他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条件,以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

为此,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在古希腊,“共同体”最初是指城邦建立的公民共同体。面对德国的分裂状况,哲学家们提出了解决各国间对立、冲突的方式,即“联盟”。譬如,康德的“自由国家联盟制度”、黑格尔的“用绝对国家观念扬弃市民社会和家庭”、施蒂纳等主张采取“联盟”的方式去解决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些思想都遭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使用了“共同体”的概念,还对真假共同體进行了区分。在他们看来,由于人类还处在“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因而还生活在异化的、抽象的、虚假的“共同体”之中,人类并没有获得彻底的解放和全面的自由与发展,只有通过克服产生这种虚假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自由人联合体”才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体的力量只有凝聚在一起,才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因而提出了要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在他们那里,共同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要克服个体所带来的欠缺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人与人之间只有组成共同体。事实上,共同体成员之间要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消除社会中的非自愿分工,也即,作为整体的人类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实行“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将未来社会概括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因为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依然存在“一些人统治,一些人受难”的情况,虽然劳动者的自由程度在劳动过程之外有了改善,也具有了选举、集会和言论等自由权利,但是这种自由还不是充分的和真正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自由发展的实质应该是劳动者能够进行自由的劳动。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核心来自于劳动,只有在劳动中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劳动者能够自由地进行劳动,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够按照各自的意愿进行自由的活动,不再受任何限制,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进行自由的选择 [2]37-38。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实际内涵,也是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理想制度的设计。

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分为早期和成熟时期[3]。在早期,青年马克思由于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并不成熟,仍然停留于形式的和抽象的层面,还处在资产阶级理想化王国的化身阶段。在1842年,马克思在《科伦日报》上发表文章对自由人联合体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认为国家是这种教育的结果 [4]。这时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将自由看作人的目的和历史的目的,这是一种脱离物质生产关系的抽象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由不自由时期和自由时期组成,不自由时期持续到封建社会,自由时期则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开始。资本主义建立起自由理性的国家,制定了确保人的自由的法律制度等,使自由开始成为人的天性。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全面阐述了阶级社会终究会被联合体所代替,指出在新的联合体中,能够创造适合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各自的意愿获得自由的发展[2]294。这时的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彻底转向唯物主义,并提出将废除私有制作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与恩格斯一起共同提出了要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政治理想。在这里,人类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想的基本内容,这里的新的联合体就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这样的联合体中,国家不再带有政治性质,变成了社会自主管理的机关。在这个阶段,“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已经深入到了具有精神实质内容的社会形态观的层面,代表了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自由人联合体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他看来,这将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随后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会被推翻,社会将组成一个有计划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可以使劳动者摆脱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地位,无论是人身关系还是经济关系,都能够使劳动者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劳动者都能够进行自由的劳动 [5]745。

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他认为公有制的实现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前提和基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实现了公有制,才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公有制如同一座桥梁,失去了公有制,生产资料就会受到限制,就很难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一旦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个人就将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可以按照自身的真实意愿获得自由发展。自由人联合体存在的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完全不同于原有的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在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就马克思而言,计划经济与公有制是自由人联合体实现的根本的可靠的保障。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基础是分工与交换,在未来的社会,一切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不存在分工和私有制,这将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真实形态。马克思非常向往这种自由人的状态。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了限制和分工,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自由的劳动,整个生产活动受社会调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 [6]。没有了限制性分工,自由人联合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与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形态不同,自由人联合体改变了劳动的性质,使人的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主的实践活动。人类使用工具进行劳动,不仅改变了外部世界,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因而也可以说,劳动改变了自然界,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但是,历史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把劳动变成了对人类的奴役手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成为了异化劳动。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劳动本身,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使得人类不再被奴役、被限制[2]60。马克思提倡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是为了消灭异化劳动。一切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共产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因此在任何社会形态里,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起来就是无数个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共同构成的劳动生产者,他们不会把劳动和生产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而成为统治自身的工具 [5]926-927。

另一方面,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活动一直是不自由的,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建立在消灭阶级的基础上,因为他认为只有消灭阶级,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只要存在着剥削阶级,人类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就不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为了生存所需不得不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因而仍然是不自由的。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具备自然的和社会的等各方面的条件。在物质资料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剥削制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此时,人类只有通过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去创造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条件,从而实现从阶级社会获得自由。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条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这也是需要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客观条件发展过程中,人的精神文化素养等在不断提升,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变迁,人的自主、自律意识会增强,对自由民主的要求也会提高。而自由包括了自觉、自律等,这就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个人自由全面發展与他人、社会全面发展要协调一致。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劳动者个人的自由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两者之间不会形成良性互动,而人的活动领域是不全面的,因而人的能力只得到片面的、单方面的发展。所以,个人在剥削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才能协调一致。在恩格斯看来,个人自由和他人自由具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程度受到社会民主发展、社会进步程度的影响。当然,自由的表现是全方位的,譬如,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的自由的实现都必须协调发展与推进。马克思认为,个体都是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的,因而无法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将个体联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合力,因而产生了共同体的想法。在他看来,只有不同的个体共同联合起来,组成共同体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由发展。而消除非自愿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就能够通过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自由人联合体。然而,在理论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阐释。

二、理想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理想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人们通常把在历史活动中体现主体需要尺度称之为合目的性,而体现客体尺度的特性称为合规律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活动的过程就是实践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个体能够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毕生的理想是人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既期盼未来美好社会的到来,同时又冷静地对人类社会发展之路进行探寻和分析。马克思的理想信念表现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合乎人道主义、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且是以上述规律为基础的。

在马克思那里,人不同于动物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其次是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而上述两点恰恰是动物所缺少的。如果人能够实现自由发展,那么,人的潜能、素质和能力等在自然进化、社会活动中就能够获得自由发展;人的潜能和禀赋最终会转化为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人处理社会事务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和智慧。人的各种能力的共同发展被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实践对象化活动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具有无限性特征,在整个过程中,人的能力不断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7]。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所认为的,马克思针对人类特征所提出的看法,迄今为止,是人们对此给出的最有意义的定义[8]。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化集体大生产的社会,是一种面对恶势力也会团结一致的社会。而这些正是人类所希望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状态。按照马克思的设想,阶级社会未来最终将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也是合乎人道主义所提倡的平等、自由的社会状态。实际上,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譬如,战国时期的“天下为公”“尊重贤能”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在古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关于人类“黄金时代”的回忆和向往,柏拉图还在其《理想国》里描述过一个理想的城邦等。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理想当中所描述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是人类自始至终向往和追求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的,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根本依据的。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的发展必定是经历一个萌芽、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为自身内部矛盾的存在,一种社会形态必定将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譬如,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人类有其主观能动性,但是并不能主观地抵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这将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活动,又是一种合规律性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也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所进行的活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就是获得发展,改造世界与争取人类自由,两者高度统一。人类所依赖的必然王国必定会消亡,自由王国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自由王国里,人类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從而得到全面发展。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9]25-26。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就是进入自由王国,但是自由王国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根之水,而是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之上才能发展繁荣起来 [10]。资产阶级参与了世界历史,并且担负起了为世界历史准备物质前提的责任,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然成为资产阶级无法突破的障碍,也决定了它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世界历史需要由代表社会化大生产这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去完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在世界历史里,无产阶级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就像共产主义事业一样,只有建立在世界历史性的基础上,才能彰显其存在的意义 [2]87。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现实的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解放、重获自由是他们奋斗终生的目标和理想[9]115。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分工和交往,人类在每一历史阶段上都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但是人类的实践一次次突破既有条件的限制,从而将人类的发展推向前进。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人类狭隘的活动逐渐变成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因此,归根结底,世界历史发展的程度以及发展的状况要受到人类实践的支配。而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特定时代下的人们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生产力状况的影响,只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而不能够超越规律[1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探索了资本主义制度怎样从封建制度中产生和发展,全面阐述了资产阶级的灭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2]277-284。根据唯物史观原理,社会运动的核心就是生产劳动,也就是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12]。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点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马克思认为,社会出现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是这种必然不是长期存在的,而是发展到资本主义私有制阶段,人类历史必然会向公有制方向发展。但是马克思所指的直接公有制并不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公有制形式,而是社会的经济形态。马克思所指的私有制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公有制则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因而就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公——私——公”的发展过程具有历史必然性,私有制最终走向公有制是必然的,资本主义最终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也就是私有制最终被公有制所代替 [13]208-209。

总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力的作用下,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一切物质力量,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劳动实践创造这一物质力量的 [13]272。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道路,奠定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理想与理论相交织: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过程的鲜明特色

人类解放的实现是通过全面颠覆资本逻辑,消除私有制,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取代市民社会和国家,从而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追求人类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追求的最终理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马克思追求自由与解放理想的归宿 [14]。

一方面,马克思的理想信念与其国家理论形成过程相辅相成。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中所表达的理想信念终生未放弃。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二者并不冲突,因为只有个体和他人都能够实现幸福的生活,才能让整个人类社会幸福,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让整个人类自身都趋于高尚,这是人类的天性。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既然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谋取自身福利,那么,劳动就不会成为一种重压,而是成为人类为社会献身的途径[15]。在这里,马克思表达了要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并且这种崇高理想伴随其一生。这个理想就是从崇尚自由到追求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

在1841年,马克思对“自由个性”进行了全面探讨,他强调追求自由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当时宗教势力严格限制人性,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并进行了初步探究。他通过透视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形而上学,揭示了幸福快乐的前提是自由。在他看来,伊壁鸠鲁的个人内心精神可以进一步拓宽,社会群体渴望自由,反对一切虚无的限制。也就是说,要打破宗教神学的限制,打破专制制度的统治,人类才能真正地获得解放,实现自由。在《莱茵报》时期,为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积极投身于政治、经济的研究与斗争中。在他看来,追求自由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每个人固有的本性。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和人的精神活动都应该是自由的,人类应该拥有自由,其中,出版自由也应该是人类的特有权利。统治阶级通过立法限制言论宣传,这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剥夺。只有实现出版自由,打破一切所谓的书报检查,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解放,才能让人类获得真正的自由 [13]373。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应该进行自由的劳动,自由地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职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的劳动是要受到文化监察和司法警察的监督的,任何违背政治意愿的活动都会受到压制,这是对劳动者的一种专制,也体现了专制者恐惧思想自由的阴暗面。这些与后来马克思所强调的打碎扼杀无产阶级自由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国家消亡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他发现资本主义国家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相悖的。在《论犹太人问题》里,他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政治解放给予人的自由与人类解放给予人的自由的区别。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又全面阐述了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认为它实际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消灭了阶级统治,实现了人类解放,才能真正体现出劳动的自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将人的类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和自身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使人变得愚蠢和片面,人也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发展,也不可能为了人类整体而放弃自身的本质需求 [16]189。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经过积极的发展,扬弃私有财产,这是一种自我异化的积极行为。也就是说,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对物质财富无穷尽地占有,人性得到重新回归,对自身和社会的向往符合常态,自觉性不断的生成[16]197。至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初步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得到了进一步确定。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能够实现的,人类社会只有在消灭现存状况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前发展才会实现共产主义 [2]87。当然,这里的“消灭”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精辟地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社会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一切条件,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资产阶级的旧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随着非自愿分工的消失,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将实行按需分配。至此,人類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理想信念与其国家理论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理想信念影响其国家理论的内容与特质。在德拉·沃尔佩看来,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来自于卢梭主义;科莱蒂在其著作中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就是卢梭主义,他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政治理论和卢梭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马克思提出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17]。洛克在他的《论自然法》中全面阐述了正义的观念 [18]169,他认为,正义的观念是首要的自然法,也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根据洛克的观点,正义本身就是首要的自然法,发展也要依据自然法,或者说,正义就是自然法的首要内容。在论述的过程中,洛克还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相关理论,全面阐述了法律正义和自然正义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无论在哪个社会,自然正义同样具有效力,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存在着自然法 [18]113。在这里,洛克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把自然正义和自然法完全等同。洛克还在其著作中对卡涅阿德斯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洛克不认为对方所提出的根本不存在正义自然法的观点,同时也反对个人只是为了追求自我利益的观点。洛克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平等具有普遍规则性,这种普遍规则并不与个人利益相冲突,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法的存在有力地保障了个人的私有财产 [18]207。他进一步论述指出,如果个人财产和所有权都不存在,那么整个社会也不存在着正义 [18]213。洛克反驳卡涅阿德斯的观点,这充分彰显了洛克对自然法、正义、财产权的认识。洛克认为,只有存在着自然法才能有正义,国家是维护私有财产的机构。因而有学者将洛克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卫道士” [19]。马克思全盘否定了私有制(包括人权中的私有财产权)、反对改良主义。他对洛克的自然正义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深刻的、革命性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权利正义观只是一种形式正义,其实质上是一种不正义。他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分析了法权概念,认为这种法权概念并不是衡量社会正义的标准。衡量社会正义的真正标准,应该从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也就是说,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中去寻找,社会生产决定社会正义。近代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虽然实现了“平权”正义,但是马克思认为这种“平权”正义只能属于资产阶级内部的正义,相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正义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洛克等传统自由主义正义观认为,资产阶级国家可以在私有制社会内部作一些改良措施就能够实现自由正义。马克思则认为,洛克的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正义,只有社会生产才能决定社会正义,权利正义观并非真正的正义。权力并不能够真正成为衡量社会正义的标准,社会生产实践则是衡量社会正义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观点彻底颠覆了洛克等人的观点,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对人性思辨正义观进行批判的考察,他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从而找到了破解社会正义的“密码”。也就是说,从社会现实出发进行分析,在市民社会、政治经济学中寻求正义的真正答案 [20]。总之,马克思对卢梭的推崇与对洛克的贬抑正是体现了其理想信念在国家理论形成中的影响。

此外,马克思之所以崇尚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因为想要消灭私有制,这自然会遭到有产者的反抗。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而消灭私有制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密切相连的,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因为私有制社会必然产生剥削与压迫,必然产生剥削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生产资料是劳动者生存的条件,在生产资料私有的情况下,劳动者就要受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压迫和奴役。只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保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因而必须消灭私有制。在美国学者斯坦利·穆尔看来,马克思关于推翻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思想,表明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具有实现的客观历史条件的。这也是马克思的思想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21]。马克思的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信念与其国家消亡论相关联。国家之所以必须要消亡,一方面,因为它是阶级镇压的暴力机器;另一方面,国家成为脱离社会并高踞于社会之上反过来支配社会的机构与组织。马克思提出用自由人的联合体取代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消灭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因而也就不存在剥削和压迫,人类将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

总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信念本身就是其国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国家理论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引作用,同时它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终极目标。因此,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理想信念宗旨,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才能准确地把握和分析这一理论形成、发展的轨迹。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世春.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7∶151-15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牛得青.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解[J].求索,2004(3)∶10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

[7] 朱宝信.自由而全面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

[8] E.Fromm. 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M]. New York: Harper&Row,1968∶58.

[9] 苑英科,張乃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929.

[11]喻浩荣.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合主体性”“合规律性”原生态[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3)∶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4]李兵.生存与解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Lucio Colletti. From Rousseau to Lenin[M]. New York and London: Monthly Review Press,1972∶185.

[18]Locke. 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ed. W. von Leyden[M]. Oxford: Clarendon,1988.

[19]Neal Wood. John Locke and Agrarian Capitalism[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20]叶泽雄,舒前毅. 两种道路: 革命主义与改良主义——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比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1(4)∶11-12.

[21]Stanley Moore. Marx on the Choice Between Socialism and Communism[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56.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马克思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