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四句"要旨与当代知识分子使命

2020-04-23 09:39张瑞生
理论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载

摘 要: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称张载“四句”)是对我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的志向和传统的高度概括。正确理解张载“四句”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对我们结合新的实际学习、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张载“四句”; 生生不息; 天之大德; 人之大道;知识分子使命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4-0098-06

作者简介:张瑞生(1936-),男,河南南阳人,原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历代大儒及其传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成为信仰、传承、弘扬儒学的中坚人物。宋代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对此的高度概括。它不仅点明了传承弘扬儒学的根本任务,而且成为后世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人民福祉的仁人志士们共同为之奋斗的宏图大志。

上世纪初,毛泽东同志于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在其作文《心之力》一文中,向学子们发出“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矣”之感慨的同时,明确提出:“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百家之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化之精华,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故我輩任重而道远。”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以张载“四句”向当代知识分子发出召唤:“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们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新时代要全面理解张载“四句”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深刻认识当代知识分子肩负的使命,为传承弘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为坚持、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

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旨释义

任何思想学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学说也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产生的,与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和天体运行之间的关系有关,与前人留下来的历史业绩和历史训示有关,与由己及人深入思考人性的本源本质有关,与他们自己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有关,对什么是天之道,什么是人之道,什么是国之运,什么是民之运,进行着从感性到悟性到理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在进入春秋战国这个中国社会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各家著书立说,对治国、治民、治天下之大道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方案。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及其传人用张载的说法,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命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明他们要自觉肩负起的神圣使命及其理性追求。其中,揭示的许多真理性认识,是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弘扬的。

(一)为天地立心

古人云:天地无言,以行与事示人而已。天地的“行与事”,就是人人都能感知,并须臾不能离开的,它能生化万物包括人类生生不息的大恩大德。人们所能感知悟到的“天心”“天意”“天理”,就是由此产生的,无论是圣贤还是芸芸众生所立、所信的就是这种天地之大德或天地良心。以儒学及其传人为代表“为天地立心”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第一,天地之心就是生生不息,承载万物的大德之心。先哲们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全拜天地所赐。天地是万物之父母,也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之父母。具体显现在天行健,地势坤,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日月星辰,昼夜交替,利生、利长、利收、利藏,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生不息,提供了须臾不能离开的天然基础和条件,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实事。先哲们由此悟出天地之心,天地之大德,就是其化育万物、承载万物并使之生生不息的博爱之心。天地人世间之至大至伟之业莫大于天地化育万物,承载万物并使之生生不息之业;天地人世间至大至厚之德莫厚于天地之大德。谁妄言他功比天大,德比地厚,人们就会斥之曰:不知天高地厚。这就是天地之心即是大德大爱的生生不息之心最基本的内涵。

第二,天地之心就是“民之所欲”之心。人作为万物之灵,既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大德的产物,又是能将天地之大德作为人们共同的正常的欲望、欲求在生存、生产、生活及其追求中,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表达出来的践行者。民之所欲,就是其追求或满足有利于实现生生不息的一切欲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感悟到天地之心与生民之心是相通的。因此,古代先贤们以明确的语言告诉世人特别是执掌权柄的君王们:问天即问民,人心即天心,“人之所欲,天必从之”。孔子引“尧曰”的训示是如此,管仲对君王的回答也是如此,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也是如此。所谓与天合德替天行道的圣君贤相们,实际上就是能与民同心,为民造福之人。这是一切明君、贤相都应懂得的大道理。

第三,天地之心就是人应具有的良心。人们常说的天地良心,就是指的天地之心。一个人有没有良心就是指他是否丢掉了天地良心。良心是什么?人们可以多角度进行解释。但最主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应具有的仁爱之心或仁义之心。人的这种良心或善心从哪里来的呢?按孟子的说法: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大善端”即向善、向好、向上之心。一个人只要尽心知性就一定能懂天心、知人伦、行人道,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其实,就是由己及其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人应具有的良心、善心亦即仁爱或仁义之心的最好诠释。凭良心说话,凭良心做事,凭良心对人,你就是一个懂天地良心的大写的人。

综上,天地之心、民心、良心,其实内涵是一样的,这是天地万物主要指人类要生生不息、能生生不息所必须具有的。

(二)为生民立命

所谓为生民立命,就是让所有的生民都懂得,人如何才能把天地生生不息之大德,体现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人在生存、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回答:自己从哪里来,又走向何处去,人应当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担当或历史使命,这就是人们讲的命运、前途之所系。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就是在为天地立心的基础上,为人们指出能够实现或达到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人间大道。这种人间大道离不开对天地大德的敬畏之心;离不开君王们能为政以德,敬天佑民,勤政为民;离不开宗亲之间相亲相爱,而得以生生不息,兴家立业;离不开君之师、民之师为人师表,阐明传承人间大道的神圣使命。这就是古代中国人一直把“天地君亲师”牌位置于各家的中堂之上,像神一样敬起来的根由所在。分而述之,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人及人类之命,就是对天地之大德要有敬畏之心。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自身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或水平,人始终是天地之子,大地之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一旦离开能生化万物的自然界就一刻也不能生存。人类包括每个人决不能做违反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之事,决不能做违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事,这是关系到整个人类能否生生不息,生存、生活、健康、幸福的根本所在。张载提出的人要有“民胞物与”的认知、胸怀和觉悟就是对此的最好回答。如果讲人道的话,这应当是人道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人类决不能做出不利于人类生存、享受、发展,甚至会葬送人类自身的蠢事。孔子讲的“畏天命”,其根本要义也在此。对大自然一定要有崇敬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恣意妄为而害人害己,甚至祸及国家、人民。

第二,君之命,就是对“民之所欲”要有敬畏之心。在古代,君王号称天子骄子,其神圣职责就是替天行道,敬天佑民,崇德为民。敬天、崇德的实质内涵就是要把天地之大德体现、贯穿在自己的全部治国活动中。在当代人们称执掌国之权柄者为民之公仆,其就更应当自觉地做利国利民之事。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兴民之所盼,与民同忧乐共甘苦,必然会天下大治。

君者国政之首,臣者政之辅、政之实。什么是政?如何施政?孔子的回答是: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选贤任能,“为政以德”,这是孔子讲的为政之道。孟子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是仁政之由,仁政者大仁大义之政。实行仁政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使百姓能生生不息,安居乐业的生存、生活、发展。为此,一定要摆正君、民、社稷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讲的为政之道。荀子讲,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封建时代,对为君者最强烈的警示,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君之命在民不在天。中国历史上人们称之为“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者,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走安民、亲民、富民之路,轻徭薄赋,重教慎刑,与民生息,让民安居乐业,以求国泰民安。这就是治国之道,为君之道。

第三,亲之命,就是对“家之所系所载”要有敬畏之心。为亲之道,实际上讲的为家之道。家是人类生生不息最基本的所在。由亲人亲情构成的家,在传承着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的神圣使命。这既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也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之所系。舍此,就有负为亲之命,为家之道。父母之间的亲与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与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与和,建构成亲人之间最安全最温馨的港湾。人常言: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有爱就是人间天堂,无爱就是人间地狱。没有父母对子女的大爱,没有子女对父母的大孝,没有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家就难以承载家的使命。亲之命,家之运,在人不在天。

从古至今,先贤讲的人伦道德,家训、家风、家教概而言之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完成一代接一代的生命传承,使之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家族、家庭;二是要把传统美德传承好,包括做人的美德、包括家国情怀的传承,即在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为民要尽力;三是事业的传承,不是单纯的“子承父业”,而是要一代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好。在这些传承中,作为亲之首,家之长,一定要成为“齐家”的楷模。人常道:子女以父母为榜样,父母以子女为骄傲。这样的家庭,一定是一个生生不息,一代接一代茁壮成长的好家庭。这就是亲之大德,家之大道的根本所在。

第四,师之命,就是对“师之所系所载”要有敬畏之心。师者,无论是为君之师还是为民之师,其肩负的使命都是非常神圣的,其成败得失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福祉。堪称为君之师者,用孟子的话说,就是那些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们。自孟子倡导以来,这几乎成为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杜甫当年期盼的就是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使命担当。张载将其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后,为一代又一代大儒们明确树立了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民之师,即教化万民之师。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使儒学成为国学之后,历代帝王开设太学,全国各地开办的教育机构或私塾学校,都把学习讲授由孔子及其传人编定的经书作为最主要内容,传播给学生。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更把此作为选择士人能否辅政做官的主要标准。举国上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把尊师重教作为立国立身的大事、要事来办。如此以来,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高尚神圣的。人们甚至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崇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

但要真正肩负起这些重任,不管是为君之师还是为民之师,都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崇德修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心为公,造福国家,造福万民,造福子孙后代的真君子。其次要有真才实学,真正能与时俱进地传正道、授实业、解疑惑、育良才,这是关系国运、民運的大德、大业之举。孔子在这方面堪称师之表率。他为了创立、弘扬儒学,既重视对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整修编撰;又重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以实现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作为开创我国民间教育的大教育家,能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而不倦”,终其一生,可谓师之楷模。这种治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敬仰和传承。

(三)为往圣继绝学

唐朝哲学家、文学家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首次提出为往圣“继绝学”的问题。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就成了任重而道远之事。

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由此而发的。从此,宋及宋以后的儒学传人,大都以此为己任,传承之,弘扬之,以达平生之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韩愈当时讲的“原道”,就是像孔孟讲的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德政或仁政之道。按韩愈的说法,这种儒学之道,自孟子之后没有得到真传,包括像荀子那样的大儒,对孔孟之道讲的不精、不详,不足为训。因此,他大声疾呼要恢复传承孔孟的“原道”。张载讲的“继绝学”,就是要让孔孟之后未得以真传的“原道”真正得以真传。实际上,张、程朱、陆王等着力阐释的理学、心学,就是在当时条件下,结合当时的认知和社会需要,分别在“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的统慑之下,以新的学理形态,把孟子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进一步发挥并将其系统化。其中提出的一些真理性见解,对后世儒学的传承起了有益的作用。但其所讲的“继绝学”,作为个人追求无可指责,作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言,就会有失偏颇。如荀子这样的大儒,在某种意义上是与时俱进,博采众长,推动儒学发展的重要代表。他对天人关系、君民关系、礼法关系的一些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就道、佛两家而言,自创立或传入中国以来,至今仍在国人中有相当的影响,它们能与儒学长期共存相处,说明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的一些看法有可学可取之处。任何事物都是因不同而存在,相比较而发展,文化领域也不例外。儒学及其传人,以理性态度与之相处,决不会影响其自身的传承和发展。

(四)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宏志所在,学习、传承、弘扬儒学之真精神的价值和使命所在。就是只要能把儒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髓讲透并把它发扬光大于实践,就一定能“为万世开太平”指明前进的道路。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是儒家学说的社会理想。但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仅仅有先哲们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见解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为万世开太平”只能靠一代又一代人随着对自然界运行变化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等这三大规律的认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等的不断思考实践来解决。人类迄今为止,提出的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各种学说,无论在当时具有多大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其包含的真理性都不可能是绝对的。能为人类万世开太平的学说,包括共产党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从科学形态上指明了人类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只是为进一步认识真理并付诸实践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如何要将这个远大理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仍然有待当代共产党人与人民一起,随着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解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为构建人类理想社会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是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学习的。其学说中所包含的真理性认识,对后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探索更有价值的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其总的导向是探求阐明天地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应建立的正确关系,以求实现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这个总的导向不仅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当代知识分子在传承、弘扬张载“四句”要旨上要有所作为

当代知识分子在传承、弘扬张载“四句”要旨上要有所作为,主要是指要结合新的实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为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择其要者而言之,应当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在立德树人上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做贡献

儒学的精髓,就是要立德树人,造福民众。这是选贤任能、为政以德、实行仁政、造福人民的根本所在。张载“四句”,特别是其中的“为生民立命”其要义也在于此,否则何以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讲立德树人,为国为民,培养新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我们党在全社会倡导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培养新人的根本所在。我们党在全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和人的素质建设三个不同层面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传承古代先贤倡导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追求上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创造性地把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用明确的语言科学地予以表达。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从政从业还是为师为教,都要以身作则,崇德修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为国为民的根本,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特别是从事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一定要把培養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都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安身立命、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作为引领思想、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概而言之,当代知识分子无论处在什么位置或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自觉地把做好本职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并作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

(二)在弘扬践行张载“民胞物与”的正确思想上做贡献

张载“四句”在讲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重大贡献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简化为“民胞物与”四个大字,为世人所铭记。从古到今的实践证明,只有具有这样的见识和胸怀,才能真正做到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人与人也和谐共生。这是实现人类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汲取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传承、弘扬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不仅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我们生存、享受、发展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共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于人們生存、享受、发展的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习近平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五位一体”之中,这是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包括我国在建设中自身的经验教训,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伟大飞跃。过去人们常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处水土养一处人。这说明,人们确实离不开山林、水泽赐予的生产、生活自然资源。但是,仅仅有这样的感知是不够的。现在人们必须树立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既要知道靠什么、吃什么,对天地赐于我们的生存生活生产资源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更要懂得在靠什么吃什么的同时,自觉地注意保护、爱护、珍惜什么,使自然资源也能处在生生不息的循环之中。只有把靠什么吃什么与靠什么就要保护、爱惜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人与自然形成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这应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旨所在。宣传好这方面的道理并付诸实践,当代知识分子应大有作为。

(三)要在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上做贡献

无论是创立儒学的孔子还是提出“四句”名言的张载,都特别重视对《易经》的学习,推崇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绵延5000年,无论经过多少挫折和灾难总能历经磨难依然重新走向振兴、复兴重现盛世华章的强大精神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先贤们从天地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中,从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的大爱大德中,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精神的最简要最明晰的高度概括。它昭示人们,只有像天行健那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为人类自身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有利于生存、享受、发展的物质文化条件,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并能继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同理,人们只有如地势坤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具有生养万物,承载万物,包容万物的厚德,才能肩负起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治国安邦造福万民的历史使命。处在任何职业或岗位的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中的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身作则,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模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这既是当代知识分子能像古代先贤们那样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和人民对当代知识分子最大的厚望。诚如是,我们才能被称为一个大写的当代知识分子。

三、结语

张载“四句”要旨集中到一点,就是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用自己的才、智、识,学习、传承、弘扬儒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指出一条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张载“四句”起始于“为天地立心”,旨在进一步探索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修为之间的理性关系,从而为人们开辟一条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光明之路。由此,把“天地之大德曰生”与人之大道要利生内在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可以说是张载“四句”要旨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苦苦追寻一直期盼并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围绕巩固、完善、发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各项治国方略,提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治理现代化的水平这个宏大主题,努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大道之行,这就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在创造性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我国人民在革命年代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创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新时代的现实需要,立论明道,建言献策,自觉践行,建功立业。诚如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一定会英才辈出,成为党和人民寄予厚望的优秀知识分子。

参考文献:

[1] 周文王.易经[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 卫广来.老子[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 陈晓芳,等.四书[M]. 北京: 中华书局,2017.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墨子[M]. 李小龙,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7.

[6] 张丽丽.荀子[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7] 韩非子[M].陈秉才,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7.

[8] 吕不韦.吕氏春秋[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

[9] 屈原.梦辞(注释本)[M]. 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

[10]司马迁.史记[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1]韩愈.原道·师说[M]. 岳阳:岳麓书社出版社,1997.

[12]张载.西铭[M]. 岳阳:岳麓书社出版社,1997.

[1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 上海古藉出版社,1998.

[15]罗炳良.康有为大同书[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6]李申.为天地立心说[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18]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9]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0]马忠.中国哲人的大智慧[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1]邸延生.毛泽东评述诸子百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2]刘光永.古代先贤论兴衰治乱[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3]张建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2003.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张载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因为张载
张载“心统性情”说新探
——在“一物两体”辩证思想背景下的考察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张载是气一元论者还是理气二元论者
张载生平若干问题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