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恒帽,范开亮
脑梗死后抑郁(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PCID)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以兴趣乏味、情绪低落、寡言少语、表情呆滞、思维迟缓、失眠多梦及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等负面情感为主要特征[1]。有调查显示,中风后1年内合并抑郁近50%[2],直接影响病人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3-5],增加病人致残率或死亡率,使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发现,PCID发病率高达25%~5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6-7]。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用于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8-9]。养心氏片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周次清教授的临床经验,由人参、黄芪、山楂、丹参、醋延胡索、党参、葛根、灵芝、当归、淫羊藿、地黄、黄连、炙甘草13 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10]。2017年版《中西医结合治疗双心疾病指南》指出养心氏片可用于治疗焦虑、抑郁[11]。本研究观察养心氏片联合舍曲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 月—2018年4月山东省东阿县中医医院就诊的PCID伴抑郁病人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75(60.17±10.23)岁;轻度17例,中度11例,重度2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8~75(58.37±10.66)岁;轻度15例,中度12例,重度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1.1 脑梗死诊断标准 脑梗死诊断标准参考《201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2]和1995 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3],并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或CT证实。①发病急骤;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语言障碍、单侧面部麻木或单侧肢体无力等),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少见;③当无影像学责任病灶时,症状、体征须持续24 h以上,当影像学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无时限;④排除非血管性原因;⑤MRI或CT排除脑出血。
1.2.1.2 抑郁证诊断标准 抑郁证诊断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2000年)》所涉及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心境低落,并且以下条件至少满足4项:①愉快感缺失、没有兴趣;②疲惫感或精力衰退;③迟钝或精神运动性激越;④自责感、内疚或自我评价过低;⑤自感思维能力减退或联想艰难;⑥时常浮现轻生的想法,偶发自伤、自杀行为;⑦睡眠困难,如早醒、入眠障碍,或多寐;⑧食欲减退或日行消瘦;⑨性欲障碍。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14]。主症:昏蒙、疼痛或半身麻木、偏瘫、口舌歪斜、失语等。次症:眩晕、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瞳孔异常、目偏不瞬甚或站立不能等;起病急,逐渐进展;多有诱发因素;多发于 40 岁以上;多有头痛、肢体麻木及力弱等先兆症候。同时满足2个或2个以上主症,或者符合1个主症2个次症即可诊断为中风。
1.3 纳入标准 ①满足上述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同时为恢复期病人;②满足抑郁诊断病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测试,总分≥8分;③年龄36~75岁;④意识清楚,无理解能力或沟通障碍;⑤病人自愿加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中风前曾患抑郁病,且近2个月内进行过抗抑郁治疗者;②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或有心肌梗死、重症肺炎、消化道出血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重症者;③难以配合完成量表积分测定者;④不能按试验要求服用药物,服用过可引发抑郁症状的药物(如抗精神失常药物、复方降压片及避孕药等)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⑦对研究药物养心氏片或舍曲林过敏者。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①未按研究规定服药者,入组后发现病人病情与诊断标准相悖者;②受试者因依从性差或其他原因未行相关治疗;③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④自行退出试验者;⑤试验期间,根据病情需要必须进行其他治疗,病情恶化者;⑥失访病人。
1.6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根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如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调整血糖和血脂、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保护及康复理疗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盐酸舍曲林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66008H2)口服,每次50 mg,晚餐后30 min服用;治疗组在对照基础上口服养心氏片(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11023Z720),每次3片,每日3次,餐后30 min服用。两组病人皆不可同时应用诸如三环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之类抗抑郁药以及有类似药效的成药或饮片;试验期间适宜清淡饮食,勿劳累。两组病人均维持治疗12周。
1.7 观察指标 抑郁情况:采用HAMD-24项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总分>35 分为重度抑郁;21~35 分为中度抑郁;8~20 分为轻度抑郁;<8 分为正常。中医证候积分:记录病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价病人神经功能,依照1995 年《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5]评分。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生命体征改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8 疗效评定标准
1.8.1 抑郁疗效标准 根据 HAMD积分,通过尼莫地平法获得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无效:减分率<25%;有效:减分率25%~<50%;显效:减分率50%~<75%;痊愈:减分率≥75%。
1.8.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分,通过尼莫地平法获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无变化:症状体征无改变,疗效指数<30%;进步:疗效指数30%~<70%;显效:疗效指数70%~<95%;临床治愈:疗效指数≥95%。
2.1 两组抑郁疗效及HAMD评分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抑郁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3、表4)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表4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 单位: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 该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无不良事件出现。对照组第3周有2例病人出现轻微的失眠、口干或消化不良,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均无异常。
脑梗死后抑郁症隶属于出现在脑梗死后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患,病人由于心理及文化程度等诸多不同因素影响,难以调理自身心境、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逐渐形成悲观厌世的心境。PCI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征,备受各界医家关注和重视。由于PCID增加自杀意念,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显著升高,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16-17]。梗死后抑郁病人缺乏或丧失康复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18],直接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甚或神经运动功能康复[19],造成不良预后。故目前及时开展PCID积极防治显得颇为重要。中医认为,PCID 是以情绪低落为主症,本于中风,具有独特的病理病机,本病属于“郁证”范畴,是因病致郁。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脑病防治实践,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是“虚”“瘀”“痰”“郁”,“正气亏虚”“痰瘀阻络”“肝郁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和,万病除,一郁,诸病生,故疾病,多源于郁”[20]。中风病后的抑郁,主要以气虚为主。通过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研究发现,气虚血瘀是中风后常见证型,情志不畅是中风的常见致病因素,气虚血瘀致郁为中风后抑郁发病的重要病机,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21]。
养心氏片主要由13味中药组成[22],其中人参、 黄芪为君药,淫羊藿、党参、灵芝为臣药,炙甘草为使药,共奏扶正固本、补中益气之效;当归、丹参合为臣药,延胡索、山楂为佐药,行气理气、活血通脉;葛根(臣)、黄连(佐)、生地黄(佐)可养阴生津,清心消烦祛心火。养心氏片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解郁除烦定心神的功效,正符合血管因素所致PCID的基本病理机制。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养心氏片能够全面抑制血管性抑郁,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递质的传递和释放、神经可塑性、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等过程来达到抗抑郁作用[23-24]。另有药理研究显示:养心氏片能升高血清和海马中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水平,改善和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血管性抑郁症状[20]。本研究证实气虚血瘀、肝气郁结是PCID的根源,益气活血、解郁除烦为其施治之本。养心氏片可明显改善PCID病人的中医证候评分、CSS评分及HAMD 评分,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PCID的有效临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