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灵,张瑞林,张瑞萍
消渴病是现代医学糖尿病的中医病名,是一类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1]。消渴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消渴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消渴病病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肌肉萎缩、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等[2]。由于DP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目前对DPN除积极控制病人血糖外,一般仅采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扩血管药物等进行支持治疗,临床效果并不理想[3]。中医将DPN纳入“消渴病痹症”之范畴,认为该病机制为标实本虚,痰浊闭阻、瘀血阻滞而致标实,阴津耗损、气阴不足而致本虚,故应以补气活血、祛瘀通络治疗该病。为此,本研究观察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西药治疗DPN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枝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DPN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9~78(58.4±7.6)岁;糖尿病病程4~24(13.9±4.1)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个月至13年,平均(6.4±4.1)年。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8(58.1±7.2)岁;糖尿病病程5~24(13.5±4.2)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个月至14年,平均(6.6±4.2)年。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的相关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5]中的相关标准;②周围神经病变均表现在下肢;③病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由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血糖控制不稳定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或依从性较差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消渴病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胰岛素注射治疗等。对照组予甲钴胺注射液(生产厂家: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国药准字H20044627,规格:0.5 mg/mL)5 mL,静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补阳还五汤组方:鸡血藤30 g,当归、地龙、生地、川芎、枫香果、白芍各15 g,桃仁、红花各10 g。实际用药时可依据病人病情随症加减。水煎至400 mL,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黄芪15 g,芍药15 g,桂枝15 g,生姜30 g,大枣15 g。每次煎煮浓缩至两袋各250 mL,熏蒸时将两袋共500 mL中药倒入熏蒸锅内再加入500 mL水进行加热,温度调整至42 ℃恒定,之后病人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暴露于药液上,盖上毛巾毯进行熏蒸,每次30 min,每日1次。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症状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后,依据密歇根糖尿病审计病变计分(MDNS)[6]对病人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包括感觉障碍、肌力实验和反射检查3个项目,总分为0~45分,评分越高则病人周围神经病变程度越重。②神经传导速度: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JD-4肌电图仪检测病人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
1.6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MNCV与SNCV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增加5 m/s;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MNCV与SNCV较治疗前增加3~<5 m/s;无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甚至加重,MNCV与SNCV较治疗前下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0.187,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MDN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DN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N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单位: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单位:cm/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DPN是消渴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肢体疼痛、肢体麻木、发热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肢体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是导致消渴病病人残疾、死亡的最主要原因[8]。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针对DPN也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相关临床研究则表明,中药在治疗DPN上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9-10]。依据中医理论,DPN的主要病因为阴虚燥热,日久伤津而致气血亏虚、下肢麻木,气血亏虚则血运不畅,因此,中医针对DPN的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11]。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药,其源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能够有效治疗气血亏虚、血瘀阻滞。方中黄芪可起到祛瘀扶正之功效,当归活血祛瘀,再辅以红花、桃仁、川芎、枫香果等养血活血;白芍可起镇痛镇静、抗炎、抗胃溃疡之效;地龙则能通痹祛风、疏通经络,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通络之功[12]。黄芪桂枝五物汤则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其组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黄芪为君药以取其甘温补气;臣药取桂枝散风寒以通痹,芍药以养血通瘀,二者共起通痹之效;佐以生姜疏散风邪、大枣养血益气。现代临床常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行中药熏蒸疗法以治疗血痹,除应用于DPN外还可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皮肤炎、末梢神经炎等[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DN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西药治疗的DPN效果更为理想。一方面,“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内治之药,即外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口服补阳还五汤于内起到了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之效,有效缓解病人的症状;另一方面,“治虽在外,无殊内治也”,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熏蒸治疗于外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使药物能够快速被局部经络穴位所吸收,起到活血通络之效。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联用,即外治与内治并行,二者功效互补并起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与SNC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西药治疗DPN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局部微循环,同时软化血管,对神经细胞进行修复,明显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现代中医理论证明,黄芩能够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红花、桃仁则能够起抗血栓作用,改善局部神经微循环;赤芍、川芎则能抑制山梨醇的生成,有利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地龙中含有血栓凝素、尿激酶样物质等,有助于血栓的溶解和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机体末梢微循环[15]。
综上所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DPN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更好地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同时改善病人的神经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