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

2020-04-23 00:48陈励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风池穴偏头痛头痛

陈励竞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症,其多发生于偏侧头部,且症状具有反复性,在发生剧烈疼痛的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以及畏声、畏光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给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困扰,且偏头痛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9.3%,女性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对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和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1]。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内针对偏头痛的诊治工作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偏头痛新发病人的重视程度低,早期诊断和治疗仍然难度较大,以及针对偏头痛的常规治疗中存在用药欠规范问题,如对镇痛药物的过度依赖和超量应用等。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脑风”等范畴。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穴位注射等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也被证实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疼痛症状。应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弥补西医治疗在预防性治疗方面的不足,一定程度改善镇痛药滥用现状。本研究观察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偏头痛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29~51(35.27±4.51)岁;病程9个月至5年,平均(3.12±0.83)年;头痛程度:轻度25例,中度38例,重度17例。对照组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27~49(37.49±5.67)岁;病程8个月至6年,平均(3.49±1.01)年;头痛程度:轻度23例,中度42例,重度15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2013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第3版中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不同证候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距离首次发病在3个月以上;近2周未接受相关治疗;病人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特殊体质人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除偏头痛外合并其他原发病者;近期参与过其他类似试验或用药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偏头痛发作时,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片2片,如果无效,隔0.5~1 h后再服用1片或2片,每日的总药量不超过6片,缓解期口服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10 mg,每晚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应用风池穴穴位注射,具体操作:将双侧风池穴进行常规消毒,采用5 mL注射器抽取红花注射液2 mL,向一侧风池穴斜刺0.8~1.2寸,上下提插,病人感到酸、麻、胀向耳内放射时,进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1 mL药液,注射完毕后,用棉球轻压局部片刻,同样方法将剩余1 mL红花注射液向另一侧风池穴注射。隔日进行治疗1次。同时根据病人中医证型予以不同中药汤剂随证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予以天麻钩藤汤(天麻10 g,钩藤12 g,石决明18 g,杜仲9 g,黄芩9 g,川牛膝12 g,山栀9 g,桑寄生9 g,益母草9 g,朱茯神9 g,夜交藤9 g)加减;痰浊内阻型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0 g,白术9 g,天麻10 g,茯苓10 g,橘红9 g,甘草5 g,生姜1片,大枣2枚)加减;瘀血阻络型予以通窍活血汤(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9 g,红花9 g,老葱3根,生姜9 g,红枣7枚,白芷20 g,黄酒1盅)加减;气血两虚型予以八珍汤(人参15 g,白茯苓12 g,白术15 g,当归12 g,熟地黄10 g,白芍10 g,川芎10 g,炙甘草6 g)加减;肝肾亏虚型予以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 g,生赭石30 g,生杭芍15 g,生龙骨15 g,生龟板15 g,生牡蛎15 g,天冬15 g,玄参15 g,茵陈6 g,生麦芽6 g,川楝子6 g,甘草6 g)加减。中药汤剂均为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病人均以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观察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

1.5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①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为6分,3~4次为4分,≤2次为2分;②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③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 d以上为6分,持续12 h至2 d为4分,<12 h为2分;④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

1.6 疗效评定标准

1.6.1 头痛疗效 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计分改变评定疗效。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药1个月后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

1.6.2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病人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参考尼莫地平方法进行疗效评估计算,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治愈:证候积分减少95%以上,且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95%,且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显著改善;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69%,且临床症状、体征较前好转;无效: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甚微。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头痛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7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头痛疗效比较 单位:例(%)

注: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详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单位:例(%)

注: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s) 单位:mg/L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①P<0.01。

3 讨 论

根据偏头痛症状表现可以归为中医学“头风”范畴。古代医家认为头乃诸阳、脏腑气血聚集之所,外感六淫和内伤诸疾皆能使气血上逆,经脉瘀阻而致清窍失养导致头痛,可见外感、内伤均可致病。对偏头痛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今不同医家从不同的病因病机特点入手,形成了不同的致病理论并制定了不同的治疗原则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中系统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金元时期,朱丹溪、李东垣等医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头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使偏头痛受到了更多医家的重视,在头痛的相关篇章中已经以“头风”“偏头痛”等病名单独提出。清代医家张锡纯结合西医学新观念,认为偏头痛是“脑充血头痛”,并提出“脏腑之气,有升无降,而自心注脑血为上升之气所迫,遂致充塞于脑中血管而作疼作晕也”的发病机制。到了近现代,随着引入脑电图、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等现代诊疗手段,中医诊疗也逐渐趋于完善和规范化,形成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诊疗方案。本研究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对偏头痛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证候分型,将偏头痛分为肝阳上亢、痰浊内阻、瘀血阻络、气血两虚、肝肾亏虚5个证型。并根据病人症状表现分型,确立了不同的治疗原则。选用不同方药加减论治:肝阳上亢型予天麻钩藤汤加减;痰浊内阻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阻络型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血两虚型予八珍汤加减;肝肾亏虚型予镇肝熄风汤加减;对于两证相兼病人则采用两种方药相合并加减的方式组方。

穴位注射疗法始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并在中西医思想交汇和临床工作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完善和推广[4]。穴位注射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将药物注射到穴位处,针药并用,将针刺产生的机械作用、经络循经传感作用及药物作用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穴位注射初为机械刺激,随后为药物的刺激,使其治疗过程具有速效和长效的双重作用,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穴位注射一方面选择穴位进行针刺刺激能够对局部穴区产生酸、麻、胀等针感,针感循经传播以在病所发挥刺激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注射药物发挥局部药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穴,《针灸资生经》记载:“风池疗脑痛”,《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可见针刺风池穴治疗头痛应用已久,疗效确切。从解剖学看,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头两侧为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处,不良的因素造成颈神经根部水肿黏连,从而引起头痛[5],因此,通过穴位注射可能阻断异常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中断痉挛或疼痛循环而起效,从而起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头痛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8.75%,均高于对照组的83.75%、8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由于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的出现,除神经学说、血管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等经典学说外,其他相关因素如神经源性炎症因素、低镁因素、阳离子通道受损、线粒体功能异常等正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6]。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一种炎性标记物,许多证据表明偏头痛与免疫炎性反应有关,CRP在偏头痛发作时的炎症机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当CRP呈低浓度升高时(10 mg/L),只能用血清hs-CRP来检测[7]。偏头痛病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高于正常人,血清hs-CRP也显著增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且较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效果更佳,而穴位注射疗法是否对病人血清hs-CRP水平的调节有直接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风池穴偏头痛头痛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风池穴
偏头痛吃紫菜干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
驱睡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