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探析

2020-04-22 06:52刘欣
关键词:转喻狗血认知语言学

刘欣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许多词汇都在进行着发展与演变。“狗血”一词本是一般词汇且日常使用率较低,现已演化为网络词为大家普遍使用。在演化过程中,其词义和词性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语法特征也变得更加丰富[1]。从词义与词性两个方面探究“狗血”一词在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相似、相邻关系,发现分别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下的词类再范畴化理论进行解释。

关键词:网络词语;“狗血”;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范畴化

一、 引言

“狗血”一词的本义是“狗的血”,但作为网络词,表示“胡扯,夸张,不可思议”。该词本义以及构成成语“狗血淋/喷头”的用法早已屡见不鲜,在北大语料库检索“狗血”这一词条,160条搜索结果中,基本义用法有15条,构成成语“狗血淋/喷头”的用法有129条,两种用法共计144条,占总搜索结果的90%。同样在BCC语料库进行检索,110条结果中有28条是基本义用法,79条是构成成语“狗血淋/喷头”,两种用法共计107条,占比97%。对于其新义项,两大语料库暂时收录较少。但在网络上,通过使用百度和必应搜索引擎对其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搜索结果分别约有14,300,000条和362,000条,且多数结果与其新义项有关,通过数据还可知,“狗血”一词虽已并不是一个新词,但目前为止被使用的频率依然很高,因此,该词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随着网络词汇日渐被人们共享,学者们尝试運用不同理论对网络词汇进行研究,因此文章拟从“狗血”一词出发,先探讨其发展演变及新义的形成,其次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相关知识解释该词在演变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使人们能够对该词和认知语言学在网络词汇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将总结该词的语法特征,方便人们对其用法有系统的掌握。

二、 “狗血”发展与演变

不同于其本义,作为网络词,“狗血”现指“胡扯,夸张,不可思议”,多指老套、没有新意的事物,主要用来形容电视剧中被不断翻拍模仿的剧情,拙劣的模仿,或很夸张,很假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关于该词的发展与新义的形成,通过对查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讨论。

(一)从“狗血”到“洒狗血”

“狗血”一词,古已有之,由于其有除虚劳、治肠痈、止吐血等功效,常为药用,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扬洒狗血在妖魔身上可使其现原形从而达到驱魔辟邪的说法,如:

(1)后来发觉,蔡元长遂以为天锡有幻术,令人监系,日置猪狗血于其侧,后来只被血熏杀了。(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

(2)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明《三国演义》(上))

因洒狗血驱魔本身就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迷信行为,加上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较低,常有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说法,所以“洒狗血”带上了一层贬义色彩,作为术语被梨园行引入,借洒狗血这种说法来讽刺用过火表演讨好观众的演员,以暗示这种表演会使演员对艺术不负责任的心态“现原形”。也就是说,“洒狗血”的比喻义最初应用于旧时梨园行,意指演员表演时过分造作、不讲分寸,就像道士开坛作法一样怪异疯癫,以至于做派失了本真。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解释为:“(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其他过火的表演。”[2]如:

(1)菊仙应付着,“我哪儿敢学唱戏呀?”“不会唱戏,就别洒狗血了!”眼角一飞,无限怨毒都敛藏。”(电影《霸王别姬》)

(2)其实所谓洒狗血,讨好三层楼观众,三层楼观众不就是劳苦大众么?申凯夫略点了点头。(张爱玲《赤地之恋》)

(二)从“洒狗血”到“狗血”

“洒狗血”一术语为后来的网络词“狗血”提供了应用语境与意义依据。但“狗血”一词真正普及开来是由于在上世纪90年代,港台影视业发展迎来鼎盛时期,电视剧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灵异类捉鬼题材,其中反复出现的桥段便是洒狗血驱邪。这一题材影视剧的流行,使得狗血的效用得到反复地、大量地、不厌其烦地宣传。[3]由此“洒狗血”开始用以调侃影视剧里一成不变、没有新意的剧情,如遭遇车祸一定失忆、女扮男装定不会被认出等。后出于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与简捷性,人们运用节略的方式,最终用“狗血”一词代替“洒狗血”。由于词义的不断引申,该词目前已延伸到了音乐、影视、文学等领域,指内容胡扯、虚假荒唐,甚至滑稽可笑,以及日常生活中某些很虚伪做作的行为,同样可运用“狗血”来表达。

由此可见,“狗血”作为网络词,其新义的形成主要是以影视剧中反复出现的洒狗血动作为因,以语言节略为手段形成,虽同样应用于表演领域,这此中的洒狗血却已与梨园行中的专业术语大有差别。

三、“狗血”演变中认知原理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是注重解释语言意义以及对语言背后社会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凭借其流行性,时代性、创新性的特点,反映着当前社会最流行的、受关注的问题,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词语之间的相似、相邻关系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加以解释。关于“狗血”一词的词义如何从现实中的“洒狗血”动作引申为调侃影视剧剧情,以及词性上如何实现名词向形容词性状化的转变,发现可分别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作用下的词类再范畴化理论这两个角度切入分析。

(一)隐喻原理下的词义转变

1.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是传统语言学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具有认知性质,该理论最初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被提出来,该书指出,隐喻(Metaphor)是原域和目的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Lakoff 认为“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source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概念领域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4]通俗来讲就是原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形象的相似,包括事物的语音、色彩、象征或语法位置等),使人们能在认知上将二者连接起来,运用某一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类特征。[5]在社会交流中,隐喻十分常见,如人们口中常说的“一盏茶的功夫”、“一炷香的时间”,人们通过感知身边具体事物的变化来对时间进行估量,既达到了预测效果,又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方式,更是人们认知思维的一种体现。

2.“狗血”词义抽象化

“狗血”能实现基本义到新义项的转化,是隐喻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中,香港电视剧中反复、不厌其烦地出现的“洒狗血”桥段充当了隐喻的原域,而影视剧剧情夸张、荒诞,缺乏特色的特征是要向人们传达的目标域。“洒狗血”这一动作与效用本身同最后形成的网络词新义本无直接联系,但为了给人们提供理解新事物特别是抽象概念的新视角,逐渐将“洒狗血”指向某种特定的效果,也就是把毫无新意、反复出现的剧情比作不停地“洒狗血”,从现实和抽象属于两种不同认知域的层面来讲,概念隐喻理论在该环境下是可以实现的。由此,经过节略过后的“狗血”一词便增添了“胡扯,夸张,不可思议”这一新义项,主要用来形容经常出现的类似剧情,拙劣的模仿,或很夸张很假的表演。

(二)转喻机制下的词性转变

转喻(Metonymy)同样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重不在相似,而在联想。也就是说转喻是建立在邻近和相关的基础上,即用突显的概念来激活另外一个相关的相对不突显的概念。[5]如:“他喝三瓶(用容器指代内容)”“王老师教大四(层次水平指代学生)”,“他长得很中国(国籍指代样貌)”,第三个例句中“中国”一词的用法,便涉及到了词类再范畴化的问题,“狗血”词性的转变,正是此理论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掌握转喻思维,可以為我们分析网络流行语提供很大的便利。

1.词类再范畴化

由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可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原型范畴,且这个范畴的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模糊的、可以扩大或缩小的。就网络词汇来说,不管是它的词义还是词性都是可变化的。词义上,拿“狗”字举例,在网络用语中,人们将其作为词缀使用,创造出了“单身狗、大四狗、加班狗、学生狗、考研狗……”一系列词语,狗在这些词中不再是动物,而是指代某一类人群,这就是词义范畴发生了转变。

这种转变体现在词类上,就是词类再范畴化。词类的再范畴化是指某个词无须添加任何前缀或后缀,就可以转化为另一个词类范畴成员的现象。[6]也就是词类范畴属于原型范畴,若某类词实现了去范畴化,就会失去原型范畴中的典型特征,在此之后若这些范畴成员又从新的范畴获得某些特征,或者说新范畴的某些特征被激活或突显,那么就算是完成了词类的再范畴化。由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因此不能为每一个网络流行语都提供一种具体的语言符号,该理论的成功运用又可满足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2.“狗血”形容词化

词类再范畴化主要有两大表现方式:动词化和形容词化。[6] “狗血”一词的词性转化属于后者。“狗血”一词原是名词,但现在逐渐被性状化,增添了带有修饰性质的义项,多作为形容词来使用。人们首先将反复出现的“洒狗血”这一驱魔动作映射到电视剧中缺乏新意的剧情上,这本是跨域映射,属于隐喻的范畴,但另一方面,这又确实是影视剧中出现的单一乏味的桥段,用这一现象指代整个影视业的情况并无不妥,满足表示同一认知域的认知转喻前提。而名词转化为形容词的功能扩展,最终还是转喻机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从心中觉得“狗血”需要用来描写剧情时,它就已经实现了去范畴化,名词的本义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原是边缘用法的形容词范畴,就此实现了词类的再范畴化。

与上文中“他长得很中国”这种“副词+名词”结构相类似,中国本是名词,但将其放在“程度副词+名词”中时,意在突显“黑头发、黄皮肤”这一特征。此时名词的功能消失,形容词性状化范畴显示出优势,且表达效果比“中国”一词作为名词时要好得多,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实体概念转换为对事物特征描述的现象,是转喻在语言中的一种应用。

四、“狗血”的用法

网络词“狗血”多作为形容词使用,并且常和“很、太、特别,超级”等程度副词搭配,共同充当句子成分。下面将主要结合形容词的语法特征,通过具体例子探讨“狗血”一词及“副词+狗血”结构的用法,体会网络词语特有的语言魅力。

(一)作定语

作定语是形容词最主要的语法特征,“狗血”一词可以单独作定语,如:

(1)细想想,苏阑这样的男人,何苦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谱写一出烂透了的狗血剧。

(2)《狗十三》没有国产青春片常见的堕胎、车祸等狗血剧情,而是以家庭和成长为切入点,回归绝大多数人。(《六大“蜘蛛侠” 穿越宇宙来报到》,人民网,2018-12-06)

还可以构成“程度副词+狗血”作定语,如:

(3)我居然被一部特别狗血的剧感动得稀里哗啦。

(4)这里没有像其他同类影视剧里的很狗血的情节。(《二十岁》明日公映林更新谭松韵化身“自来水”》,人民网,2018-11-29)

(二)作谓语

充当谓语同样是形容词的重要语法特征,在作谓语表陈述的过程中,“狗血”前加程度副词主要是为表现各种不同的程度的陈述功能,但也可以只是充当谓语,并不强调谓语的程度特征,如:

(1)这部剧也是不能更狗血了啊!

(2)关键是不可让“怀旧感”“史诗感”遮蔽了关乎根本的“故事性”,用镜头穿帮、剧情狗血、篇幅灌水来糊弄观众。

(三)作宾语

部分“副+狗血”,可以在与程度副词搭配时,直接充当心理动词的宾语,如:

(1)龙天涯此刻也感到很狗血,很无厘头,很愚人节,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不管他想什么,此刻捧在他手里的这本书却是千真万确的用英文手写的。(《龙御苍穹》,笔下文学网,2011-06-15)

(2)在你们眼中很热血?我只觉得狗血,毫无逻辑的胜利,毫无逻辑的就被打败了。

这是“狗血”作为形容词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

(四)作状语

“副+狗血”还可以带上“地/的”标记做状语,如:

(1)秦恬看着看着,竟然狗血的能够想象一个东方男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张一张拿出钱来……(《同学两亿岁》,光明网,2018-03-28)

(2)在余热未消的情况下,我又极其狗血地写下了说到做到的誓言!

(3)生活却极其狗血地临门一脚, 给Evgenia送上了一份“重礼”。

(五)作补语

“狗血”和“副+狗血”结构都可充当“得”后的组合补语,如:

(1)姐妹俩同喜欢一个男生的情节,并没有演绎得夸张狗血。(《感人细节与造作叙事是如何并存的》,光明网,2018-11-23)

(2)选手唱的不错,可他们(指评委)也表现得太狗血了。(《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很讨厌中国好声音里面评委做作的表情动作吗?》

(六)可以受“不”等否定词修饰,构成否定式

(1)这部戏的感情桥段没有第三者的纠葛,没有出轨和背叛,每个配角都是“强力助攻”,情节不闹腾、不狗血 ...(《广州日报》,2018-11-22)

(2)对自己的要求是第一不能狗血……(《“魁拔”为何输了票房却赢了口碑》,光明网,2011-09-02)

以上总结了“狗血”作为形容词的几种常用用法,且通过搜集语料发现,直接作定语修饰名词是其最常用的用法,被修饰的名词成分也多是指剧情,创新之处是其可以直接充当心理动词的宾语,表示一种心理活动。总之,“狗血”一词应用语境具有多样性与广泛性,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狗血”新词义来源于网络,具有非正式的语体特征,可作为常用口语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不宜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当中,为营造规范、舒适的书面语环境,我们理应合理使用该类网络流行语。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狗血”一词的分析发现,在隐喻和转喻的作用下,其词义得到延伸,词性也发生了由名词向形容词的性状化改变,体现了人们认知上的创造力,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表达与交际的需求,有利于网络新词的发展与成长。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说明当新的概念和事物出现时,人们不是一味地创造新词,而是利用大脑认知活动的特点不断构建新的联系,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使语言变得简单、经济、快捷、时效性更强。“狗血”一词能长时间为人们广泛使用,同样离不开其丰富的语法特征。但在该过程中,要注意对认知理论的正确使用,能够让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健康、规范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35-25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1119.

[3]张谊生.当代汉语名词的词义转换与功能扩展——以“热血、冷血”与“狗血、鸡血”为例[J].汉语学报,2015(02):54-64+96.

[4]王夢.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53.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80-426.

[6]舒蓝.形容词动词化现象的认知转喻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2):44-45.

猜你喜欢
转喻狗血认知语言学
亲子鉴定师大宝:现实生活比影视作品更“狗血”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imal Idioms from the Relevance Theory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imal Idioms from the Relevance Theory
猫咪中毒输狗血获救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