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羽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却极少关注。小班的幼儿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正处于自我中心认识性别角色阶段。由于现在许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捧在手心,备受呵护,导致许多女孩子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很多男孩子也没有该有的男子汉气概,而是多愁善感、胆小怕事。文章以淮安某幼儿园小班为例,针对第二学期小班幼儿性别角色的教育现状,通过观察、交流等方法,对当前幼儿园的厕所设计、教师以及家长进行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现状的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家园共育、加強性别角色的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性别角色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的目标: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在幼儿园小班,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几乎没有涉及性别教育的内容,故指导纲要内容的缺乏也是教师忽视幼儿性别教育的主要原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它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会导致幼儿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性别行为:是男女幼儿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班幼儿的性别认知发展水平还不高。在性别认知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幼儿对性别的差异模糊不清;二是部分幼儿会产生异于自己性别的情感和行为。
小班正是幼儿性别认知的重要时期,性别角色认知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研究表明,许多幼儿教师在性别教育的问题上,理解不全面,思想过于传统守旧,所以应多多组织教师们参与有关性别教育的讲座、研讨会,加强教师对性别角色的重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是以淮安市某幼儿园小班幼儿及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为调查的主要内容,通过与所在班级里的教师、保育员、家长进行交谈,观察小X班的幼儿第二学期活动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小X班全体幼儿第二学期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入园、早操、点心、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午餐、午睡、户外活动、离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以及其中有价值的行为表现,如:男女生在区域游戏中的选择,在平日如厕、游戏中的言谈举止。
2.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收集语言资料的方法,是一种交流式的调查方法。
(1)与园内其他小班教师访谈,搜集幼儿在园有关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信息。
(2)与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搜集幼儿在家有关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信息。
3.文献检索法
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种有关小班幼儿性别角色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结论
案例一:牛牛是个四岁的男生,个头在班级里面算很高的,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很少和小朋友们玩闹。在一节故事课上,笔者请了琳琳发《幼儿画册》,琳琳一不小心把牛牛的《幼儿画册》弄掉在地,当时牛牛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过后哄了好一阵子才好。后来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笔者发现,在幼儿园平时生活中,有小朋友不小心碰一下,牛牛就会“哇哇大哭”,被老师批评一下也会“哇哇大哭”,十分娇气。笔者就会问他:“你是不是男子汉?男子汉是不轻易掉眼泪的。”可是依旧没见好转。其他幼儿也很少和他在一起玩了,后来家长得知孩子在园不适应就很少让他来园,要么以生病请假来不了为由,要么以天气下雨来不了为由。
对于案例一的现象,笔者在离园的时候和牛牛的家长进行交谈,才知道牛牛一直是爷爷奶奶来接送的,父母工作比较忙,而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孩子,一大家子都宠着。笔者也询问了牛牛平时在家里都喜欢玩什么,爷爷说喜欢玩小女孩儿玩的,像给娃娃换装、毛绒玩具等。牛牛在家里也总是哭闹,时常撒娇,所以不肯来幼儿园,家长也就不让他来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是否是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问题。
案例二:每天的区域游戏都是幼儿们很喜欢玩的。一次,笔者发现航航在玩娃娃家的时候脖子上挂的是“妈妈”的牌子,笔者就问他:“你是小男生,你怎么挂妈妈的牌子呢?”他说:“因为我喜欢(妈妈)这个粉色的牌子。”然后就接着去玩了,后来笔者发现他去了小舞台,玩变装的游戏,他先给自己戴上了粉色的蝴蝶翅膀,又给自己戴了个皇冠,他对自己的装扮非常满意。
针对案例二的现象,笔者在放学的时候和航航的妈妈进行交流,航航的妈妈说他买袜子的时候,从来都是买粉色、红色……蓝色的袜子给他买了他也不穿。沟通后,笔者发现航航妈妈很少灌输性别差异的知识给孩子,也可能是小班的孩子还小,不懂性别角色的区分,航航的角色游戏水平、效率比较低。
案例三:每天幼儿园都会有户外活动时间,在下楼前,我们都会说一句话:“现在排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但是普遍的现象就是,一直都会有个别的幼儿一时反应不过来,会站错,比如:涵涵是女生却站在了男生队伍,淼淼是男生却站在了女生的队伍。
对于案例三的现象,小班幼儿还属于性别的认同阶段,所以在辨别男女生性别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意识,也因为平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性别、不了解性别角色知识,导致一站队的时候总是反应不过来。
案例四:每天幼儿在如厕的时候,笔者总发现几个幼儿躲在厕所里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小便,几个男孩站在她旁边侧头看,一个个小脸诡秘地笑着。由于幼儿园的卫生间不是很大,男女生上厕所就在左右两边,笔者以前待过的幼儿园也大多是男女生厕所设计在一起的。
对于案例三的现象,笔者和本班的其他教师也有过交流。我们发现其实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在观察、发现自己与别人的性别差异,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更应该加强幼儿对性别角色的理解,普及性别角色差异的知识。
所以,在幼儿园厕所的构造问题上,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园内约70%的教师认为幼儿园的男女厕所应当适当隔开;约30%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本来厕所就不大,还要隔开就更没有地方了。
对于小班幼儿性别教育问题,随机访谈得出大致结果:幼儿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的教育理解不全面,教师认为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像性别角色之类的教育应该放在家庭中,所以对幼儿性别差异的知识教育也是片面的。比如:上音乐课的时候唱歌,男生女生分组唱;排队的时候,男生女生各一队,分开站。现在的家长也多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比如:笔者上次洗澡还看到一位妈妈把已经上学的男孩子带进女浴室,有些家庭男生女生还睡在一张床上。可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是相辅相成的。
四、研究建议
(一)幼儿园应当实行男女生分厕
心理学家认为,大约3岁时幼儿的性别角色就已经形成,这种朦胧意识会一直伴随其成长。某省建设厅出台的《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规定:幼儿园中、大班的男、女厕所宜合理分隔,这是有一定依据的。3岁的幼儿就已经知道自己的性别了,所以应当在小班时就让幼儿分开如厕,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对性别行为的认识,也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注意角色游戏材料的特征
在幼儿园小班,角色扮演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幼儿间的人际交往,提高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让其感受合作的乐趣和创新带来的快乐。
提供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材料。如:娃娃家的挂牌可以多设计一些角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司机、保姆……),小舞台上的服装不能只限于小裙子,要添加一些带有男性特征的服装(海军服、恐龙服、警察服、警察帽子……)。
避免教师的刻板教程。比如:小医院的护士不能只是女生,医生不能只是男生,超市里的收营员不能只是女生。这样才能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区域和材料的空间。
(三)幼儿园应适当引进男教师
小班幼儿的特点就是好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幼儿,幼儿园里的女教师普遍偏多,而女教师和男教师终究是有区别的,无論气质、力量、上课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现在许多男孩子都是独生子,在家长的宠爱下,都变得较娇气,而男教师正好可以给小男生一个模仿的对象,可以带着幼儿踢踢球,玩一玩匍匐前进,培养一下他们的阳刚之气。总之,幼儿园男教师的加入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家园共育的力量
毋庸置疑,家庭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家长常沟通,与其经常交换信息和意见,借着多媒体(电视、报纸、图书、网络等)的辅助作用增强幼儿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和多性别角色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常 宏,洪秀敏.幼儿园教师性别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7):60-63.
[2]盖笑松,王晓宁,张 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7-231.